常用補血活血調經藥。別名秦歸、乾歸、文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的乾燥根。

  產地和性狀 當歸喜陰涼濕潤氣候,多生於高山寒濕地的落葉林下或草地。主產於甘肅岷縣、巖昌、武都等地,雲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亦產。秋季採挖二年生根部,文火熏幹。乾燥根全長10~25釐米,略呈圓柱形,外表黃棕色至至棕褐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根頭略膨大,頂端殘留葉鞘和莖基。主根短粗,長1~3厘米,直徑1.5~3厘米,下部有支根多條,扭曲(見圖)。質較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棕色油點,形成層呈黃棕色環狀,木部色較淡,有棕色放射狀紋理。氣芳香,味微甜、微苦辣。當歸根頭部稱當歸頭,主根稱當歸身,支根及梢部稱當歸尾,也可分別入藥。

當歸原植物和當歸藥材

  性味和功用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調經安胎,止痛潤腸。主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胎動不安,腹痛,癥瘕,痿痹,腸燥便難,癰疽瘡瘍,跌打瘀腫等證。

  成分和藥理 當歸含揮發油0.2~0.4%,其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正丁烯基酜內酯、苯戊酮鄰羧酸、∆2,4-二氫鄰苯二甲酸酐、倍半萜烯類化合物等。水溶性成分主要有阿魏酸、丁二酸、煙酸、棕櫚酸等,以及19種氨基酸、維生素B12。當歸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的功能活動,其高沸點揮發油對子宮呈抑制作用;水或醇溶性非揮發性物質呈興奮作用。當歸能增加心肌血液供給,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循環血流量,並有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正丁烯基酜內酯、藁本內酯可松弛氣管平滑肌,對抗和緩解組織胺、乙酰膽堿引起的支氣管哮喘。

  應用和禁忌 本品為婦科調經要藥,治療月經不調,經閉不行。屬於血虛者宜配熟地、芍藥;屬於氣血凝滯者配香附、紅花;偏寒者配肉桂、艾葉;偏熱者配丹皮、赤芍。如經行腹痛,可配香附、延胡索;月經過多,或崩中漏下,可配阿膠珠、棕櫚炭之類。如妊娠腹痛,胎動不安,有流產先兆者,用當歸配白術、桑寄生等有保胎效果,無論胎前產後諸病,均可隨證加減。當歸是常用補血藥,凡血虛榮弱,證見頭昏目眩,心悸乏力,面色萎黃,可配熟地、阿膠等養血藥;如氣血兩虛者再加黨參、黃芪等補氣藥;血虛頭痛,常配川芎、白芷等養血祛風藥。治腸燥便秘,用當歸配桃仁、火麻仁,有養血潤腸之功。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當歸配川芎、赤芍、丹參,有活血化瘀作用;或用當歸靜脈註射液靜脈註射。當歸註射液穴位註射或肌肉註射可用於各種慢性肌肉疼痛、神經痛及風濕性關節痛。當歸酒炒可加強活血作用,並能上行而止頭痛;炒焦則用於止血。傳統認為當歸頭上行而養血、止血,當歸身養血,當歸尾下行而活血化瘀。內服煎湯,5~10克,或入丸、散、酒劑。當歸質潤而性溫,故大便滑泄、陰虛火旺者慎用。制劑有當歸流浸膏,用於月經不調、痛經,口服每次3~5毫升,一日三次。3%或5%當歸註射液,用於肌肉、關節疼痛、神經痛等,穴位註射,每穴0.3~0.5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肌肉註射,每次2毫升,每日一次。10%當歸靜脈註射液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等,每次60~120毫升,每日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