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活血藥。別名赤參、紫丹參、紅根、血參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的根和根莖。因根紫紅色,故名。

  產地和性狀 丹參大多野生,亦有栽培品。主要產於中國的四川、山西、河北、安徽、江蘇等地。丹參的根莖粗短,根細長,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長約10~25釐米,直徑0.5~1.5釐米(見圖)。。表面棕紅色或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外皮呈鱗片狀剝落。質堅而脆。斷面疏松;皮部暗棕紅色,木質部灰黃色或紫褐色;維管束黃白色,放射狀排列。以條粗、色紫紅者為佳。

丹參原植物圖

  性味和功能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功能為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清心除煩。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下;心腹瘀滯疼痛,癥瘕積聚,風濕熱痹,瘡瘍腫痛,心煩不眠等證。

  成分和藥理 丹參含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異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 A,丹參酸甲酯,異丹參酮,丹參新酮。還含二氫丹參酮I,鼠尾草酚,丹參新醌甲、乙、丙,β-谷甾醇,原兒茶醛和維生素E等。實驗證明,丹參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和降血壓等作用,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活性,改善微循環障礙,又有鎮靜安定作用。此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結核桿菌和某些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治療月經不調,常與當歸、川芎、赤芍、香附等同用;產後惡露不下,可配伍益母草、焦山楂、紅花、澤蘭等;因氣血瘀滯而心腹疼痛,配檀香、砂仁等;癥瘕積聚、腹中包塊,可與三棱、莪術等配伍;肝氣鬱結、絡脈瘀滯,可與鱉甲、牡蠣等合用;心血不足、心悸不眠,可與生地黃、當歸、茯神、酸棗仁等同用;發熱譫語、煩躁不眠,可在犀角、生地黃、黃連、連翹等藥中加用。外科瘡瘍腫毒,多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藥同用。近已制成復方丹參片,復方丹參註射液等,用治冠心病、心絞痛等。煎服劑量9~15克。丹參不宜與藜蘆同用。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