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膚突然鮮紅成片狀如塗丹,迅速漫延為特徵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發於頭面部的叫抱頭火丹;發於胸腹腰胯的叫內發丹毒;發於下肢的叫流火;新生兒丹毒叫赤遊丹。一般好發於小腿和頭面部。治療以涼血清熱解毒為原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有丹熛之名,即指丹毒。隋代《諸病源候論》描述其癥狀為皮膚突然焮赤,如塗丹之狀,或發手足,或發手上,皆是風熱火毒所致。以後諸傢皆宗此說。

  丹毒多因火邪侵犯,血分有熱,鬱於皮膚而發;或因皮膚粘膜破傷,如鼻腔粘膜破碎、皮膚擦破、腳趾間糜爛、毒蟲咬傷、小腿潰瘍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本病初起多有怕冷、高熱、頭痛、骨節酸楚、納呆、便秘、溲赤、苔薄白或薄黃、舌質紅、脈洪數或滑數等全身癥狀。繼則皮膚先出現小片紅斑,迅速蔓延成鮮紅色一片,略高出皮膚表面,邊界清楚。按壓時紅色稍退,放手後皮色立即變紅。重者紅腫處伴發瘀點、紫癜、或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有時一面發展,一面消退,如在紅斑向四周擴散的同時,中央處由鮮紅轉暗紅或棕黃色。一周左右發生脫屑,逐漸痊愈。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

  丹毒因發病部位不同,表現也各有其特征。①發生於頭面部者,以發熱、頭痛為主,治宜散風清火解毒,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②發於胸腹腰胯者,以疼痛、氣悶為主,治宜清肝泄熱利濕,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③發於下肢者,容易反復發作,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方用萆薢滲濕湯合五神湯加減。嚴重者,可引起毒邪內攻,證見壯熱神昏,譫語煩躁,苔黃糙,舌紅絳,脈洪數。治宜涼血清熱解毒,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新生兒丹毒,癥狀重,有危險,應按此癥治療,配合西藥搶救。

  外治:用金黃散或玉露散冷開水調敷,時時用冷開水濕潤。也可用砭鐮法,患部消毒後,用三棱針輕淺刺皮膚出血,以泄熱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