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眼瞼皮肉之間的表面光滑、與皮膚不粘連、大小不一的塊物。以進展緩慢、核狀硬結、局部不紅不痛為特點。《玄機啟微》稱為“目疣”,明代《證治準繩》和《審視瑤函》則稱之為“脾生痰核”,近代《眼科易知》一書始稱“胞生痰核”,一直延用至今。本病多發於上眼瞼,也有生於下瞼。小如米粒或綠豆,常可自行消散,大如蠶豆則難以消退,且可伴有上瞼假性下垂。相當於西醫的霰粒腫。常以軟堅化痰法治之。若核大內治無效,則以手術刮除。

  胞生痰核多由嗜食厚厚味,痰熱交阻胞瞼經絡,血氣不行結聚而成。初起於胞瞼皮肉之內,發生小粒痰核,不紅不痛,偶爾發覺,觸之表面光滑,與膚不粘,日漸增大。若自行潰破,可生肉芽,如日久不消,痰核增大,狀如蠶豆、棗核,則有上瞼下垂等感覺。痰核初起,自無不舒,治宜軟堅化痰,以化堅二陳丸加減,也可用生南星粉醋調外敷。痰核復受外邪,微紅疼痛、當按針眼治之。若痰核較大,自覺胞瞼垂墜不舒者,則以手術圖治。老年患者,應註意與瞼板腺癌鑒別。瞼板腺癌,見於老年,腫塊發展迅速,表面高低不平,常與皮膚有粘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