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和咳後伴有特殊的吸氣性回吼聲為特徵的呼吸道傳染病。又名頓咳、疫咳、痙咳。流行於冬春季節。五歲以下嬰幼兒最多見,年齡越小則病情越重。病程較長,可持續兩三個月以上。治療以清化痰熱、肅肺降逆為主。

  百日咳為時行疫毒之邪侵犯肺系,肺氣受傷,挾痰交結氣道,肺氣上逆所致。初起與感冒咳嗽相似。邪氣鬱而化熱,痰熱互結,則發生痙咳。痙咳雖發生在肺,但咳久也可影響其他臟器,如犯胃則引起胃氣上逆而嘔吐;犯肝則肝氣橫逆而兩脅脅作痛;引動心肝之火,損傷絡脈而見咯血、衄血、舌下潰瘍;影響於大腸、膀胱則出現二便失禁。

  百日咳可按初咳期、痙咳期、恢復期的不同臨床表現辨證論治。①初咳期。癥狀有咳嗽,噴嚏,流涕,或有發熱等,兩三天後咳嗽增劇,痰稀色白,但未見痙咳,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宣肺,常用桑菊飲、止嗽散加減。②痙咳期。一般從發病第二周開始,病程長短不一,可見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可連咳數十聲,日輕夜重,咳劇時伴有深吸氣回吼聲,必待痰涎吐出,才能暫時緩解,不久又發作,同時伴有涕淚俱作,彎腰曲背,眼胞浮腫,甚則雙目出血,或鼻衄及痰中帶血,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化痰熱、肅肺降逆,常用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加減。③恢復期。痙咳開始好轉,咳嗽逐漸減輕,可見神怯氣弱,困倦乏力,容易出汗,舌質紅,苔少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治宜益氣養陰、補肺健脾,常用人參五味子湯為主方。

  嬰兒百日咳多無典型痙咳與咳後回吼聲,常以咳嗽憋氣、口唇青紫、甚則抽搐為主癥,癥情嚴重,預後較差。驗方鷺鷥涎丸、雞苦膽、大蒜汁等對百日咳有一定療效。針灸可取定喘、天突、大椎、豐隆等穴。百日咳病程長,加之嬰幼兒體質薄弱,故多見小兒肺炎等並發癥,須加註意。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忌油膩葷腥、生冷瓜果、辛辣刺激性飲食。發現百日咳患兒須及時隔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