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以發熱,出血,貧血,肝脾腫大和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臨床表現。根據發病的緩急和骨髓象的變化,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種。急性白血病較多見,好發於兒童,慢性白血病主要發生於成年人,男性多於女性。中醫無白血病病名。

  本病的發病原因與外邪入侵及內傷虛損均有關係。外邪即熱邪與毒邪。熱邪指溫熱,痰熱,濕熱,毒熱等。毒邪指濕毒、淤毒、風毒等。發病機理為七情勞倦或饑飽不節致正氣虛損,邪毒內伏,累及臟腑骨髓而致。。

  白血病病情復雜險惡,應爭取早期明確診斷,凡不明原因的發熱、進行性貧血、顯著的出血,均可考慮本病,應及時進行血象和骨髓象檢查。

  本病的治療,以中醫藥治療與放療綜合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多采用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相結合的方法。常見證型有:①熱毒熾盛。常見於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急性發作期,證見發熱或高熱,煩躁不安,口幹尿赤,或衄血,吐血,便血,或皮膚瘀斑,舌質絳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合化斑湯加減。②痰凝血瘀。常見於慢性白血病,證見胸悶脅痛,或脅下頸腋腫塊泛發,或腹部痞塊,腹脹腹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乏力疲倦,舌紫,舌白或膩,脈沉弦或細滑。治宜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方用海藻玉壺湯合膈下逐瘀湯加減。③肝腎陰虛。證見低熱盜汗,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耳鳴心悸,口燥咽幹,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質黯紅,苔薄黃或光剝,脈沉細而數。治宜滋養肝腎,方用左歸丸合三才封髓丹加減。④氣血兩虛。常見於白血病晚期,證見面色蒼白,虛浮,頭暈耳鳴,心悸氣短,倦怠乏力,失眠多夢,皮幹發枯,衄血,咳血或嘔血,便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虛大。治宜益氣養血,方用人參養榮湯加減。

  用於白血病的專方有:哈爾濱的癌靈1號,北京的抗白丹、青黃散,山東的錦棉片以及從華南三尖杉植物中提取的三尖杉脂堿和高三尖杉脂堿(註射劑)等,經臨床證實對白血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治療白血病常用的中草藥有黃藥子、白藥子、喜樹根、棕樹子、豬殃殃、鴨蹠草、烏骨藤、水楊梅根、斷腸草、農吉利、蛇泡簕、玉簪花、鳳尾草、寮刁竹、徐長卿、蛇六谷、菊葉三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