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丘疹、紅斑等皮損為主,其上反復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為特徵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男性略多於女性。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多於冬季發病或加重,夏季減輕或自行痊癒。相當於西醫的銀屑病。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為主。

  中醫文獻中關於本病有多種記載,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叫“幹癬”,明代《外科大成》,描述其癥狀為皮膚上起疹疥,色白瘙癢。清代《醫宗金鑒》中稱“白疕”。

  病因病機 白疕多由營血失和,內耗虧損,生風生燥,肌膚失養而成。初起多挾有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不暢,阻於肌表而生;或兼因濕熱蘊積,外不得宣泄,內不得利導,阻於肌表而發;病久風寒、風熱、濕熱之邪已化,而氣血耗傷,氣血耗傷,則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更為明顯;或因營血不足,氣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因肝腎不足,沖任失調,致使營血虧損;少數可因調治不當,感染毒邪,風寒化熱,濕邪化燥,燥熱成毒,毒邪流竄,入於營血,內侵臟腑,造成氣血兩燔的證候。

  辨治 白疕臨床可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炎型和紅皮病型。

  尋常型 最為常見。損害初起為粟粒至綠豆大紅色丘疹或斑丘疹,上覆銀白色鱗屑。鱗屑在急性時較少,慢性時較多,易被刮除,在損害中央部分鱗屑附著較牢固。刮除鱗屑後,露出紅色光亮的薄膜,稱薄膜現象。刮除薄膜出現散在的露珠狀小出血點,稱點狀出血現象。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損害邊界清楚,周圍有0.2~0.5厘米淡色暈,局部出汗減少。損害散在全身各處,有點滴狀、錢幣狀、環狀、地圖狀、蠣殼狀等。好發於頭皮,肘、膝的伸側面及尾骶部。少數病例長期局限於某一部位,如頭皮、外陰、小腿等處。病程緩慢,反復發作。辨證分為:①血熱型。相當於進行期,皮損不斷增多,顏色焮紅,抓之出血,瘙癢不堪,伴有怕熱,大便幹結,小溲黃赤,苔薄黃,舌質紅,脈滑數等癥狀。治宜涼血清熱解毒,用犀角地黃湯或涼血地黃湯加減。②血虛風燥型。相當於靜止期和退行期,皮損不擴大或漸縮小,皮膚幹燥,色素沉著或漸退,伴有頭暈,神疲乏力,苔薄舌淡,脈細等癥狀。治宜養血祛風潤燥,用四物湯合消風散加減。

  膿皰型 少見,可分兩型:①掌蹠部。局限在掌蹠損害為對稱性紅斑,斑上有針頭到粟粒大的膿皰,不易破潰,兩周左右可幹涸結痂,痂片脫落,出現鱗屑,其下又有新膿皰形成。反復發作。②泛發性。滿佈全身,急性者有大黃色淺表性膿皰,伴有發熱、關節痛癥狀,周期性反復發作,呈進行性加劇;亞急性或慢性者,環形紅斑樣皮損,邊緣有膿皰;局限者,在尋常型皮損出現膿皰。辨證為濕熱火毒證,除膿皰外,尚有紅斑、糜爛、滲出,或有胸悶納呆,下肢沉重,苔薄黃,脈濡滑數等癥狀。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方用黃連解毒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關節炎型 關節酸痛,大小關節均可累及,輕者指(趾)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也可累及大小各個關節,紅、腫、熱、痛,重者因骨質破壞,引起強直、畸形。易和膿皰型並存,常同時加重,同時減輕。多伴有發熱,惡風,苔薄黃或白膩,脈弦滑數等癥狀,治宜祛風清熱、化濕通絡,方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紅皮病型 常由對尋常型不適當的治療或外用藥物的刺激而引起,也可由進行期發展而來,表現為彌漫性皮膚潮紅、紫紅,甚至腫脹浸潤,大量脫屑,僅有少數片狀皮膚正常,猶如分佈在海洋中的島嶼。伴有掌蹠角化,指(趾)甲增厚或發熱,常遷延數月或更長時間。辨證為火毒熾盛證,往往伴有壯熱口渴,便幹溲赤,苔薄舌質紅絳脈弦滑數等癥狀。治宜涼血清熱解毒,用清營湯加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