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原則指導下的八種治療基本大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的總稱。

  中醫治法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已有論述,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也有關於治法具體運用的闡述,但未作歸納。歷代醫傢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許多新的治法,並從不同角度對各種治法進行分類歸納。清代程鐘齡(即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總結前人的經驗,根據疾病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不同性質,把常用的多種治療方法法歸納為“八法”。

  汗法是通過發汗以祛邪外出,解除表證的治法。吐法是運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藥或方法,引起嘔吐,排除停留在胃及胸膈之上病邪的治法。下法是瀉下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和法是具有和解或調和作用的治法。清法是具有清解熱邪作用的治法。溫法是治療寒證的治法。消法是運用消導和散結作用的方藥,以治療氣、血、痰、食、水等所結成的病邪使之漸消緩散的治法。補法是能補益人體臟腑氣血陰陽不足的治法。八法具有祛邪扶正,調整陰陽的作用。

  八法中的每一基本治法又包含多種治法。如汗法中有辛溫發汗法和辛涼發汗法等;補法中既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血、補心、補腎、補肺、補脾、補肝之分,又有平補、峻補、滋補之別,更有補母生子之法等。臨床上疾病的性質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如表裡同病、虛實夾雜等,單獨用某一治法不適用於這種復雜的病情,因此,八法的運用常根據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補法、下法、消法的並用,下法同補法的並用,清法同補法的並用等。

  中醫的治法很多,八法隻是常用治法的概括,還有許多治法很難歸屬到八法中去,如固澀法、重鎮安神法(見安神)、熄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