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對病證進行分析歸納,從而為施治提供依據的辨證方法。表裏辨病證部位和病勢深淺;寒熱辨病證性質;虛實辨邪正盛衰;陰陽則統攝六綱,為八綱之總綱。由於八綱辨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瞭其他多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特點,起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故為辨證論治的核心理論和基本方法,在中醫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簡史 八綱淵源於《內經》,《內經》提出瞭寒熱、虛實的概概念。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概括並區分病證。明代王執中將虛實陰陽表裡寒熱稱為“治病八字”;張景嶽則明確提出以陰陽為“二綱”,以表裡、寒熱、虛實為“六變”之說。及至清代,程鐘齡進一步闡發瞭八綱的含義,提出審證治病不過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字而已。近代《醫學摘粹》(1897)提出“八綱”一詞。1949年以後隨辨證論治學術地位的確立,八綱在辨證論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證內容 八綱辨證具體可分表裡辨證、寒熱辨證、虛實辨證和陰陽辨證。

  表裡辨證 通過判斷病證的在表在裡來分析病變部位和病勢深淺的辨證方法。

  表證:病變部位表淺的一類病證。一般指因六淫(即異常氣候因素)等侵犯人體皮毛、肌膚等淺表部位而發病的初起階段。臨床表現以發熱、惡寒(或惡風)、舌苔薄白、脈浮為主癥,可兼見頭痛、四肢關節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發病急、病程短、病位淺的特點。由於病邪及體質強弱的不同,表證又可分為表寒證、表熱證、表虛證和表實證。①表寒證多由於外感風寒病邪,臨床表現以惡寒重而發熱輕,苔薄白而潤,脈浮緊為特點,治宜辛溫解表。②表熱證多由於外感風溫病邪,臨床特點為惡寒輕而發熱重,舌邊尖紅,脈浮數,宜用辛涼解表。③表虛證是衛外陽氣不固,腠理不密,而出現的證,臨床表現除有表證癥狀外,以自汗或汗出惡風,脈浮緩為特征,治宜調和營衛。④表實證是外邪侵入機體,陽氣集於肌表,邪正相爭,腠理密閉而出現的證,臨床表現除表證癥狀外,以惡寒,無汗,脈浮緊者為特征,治宜發汗解表。

  裡證:與表證相對而言,指病變部位深在、累及臟腑氣血的一類證。其范圍較廣。一般來講,裡證的形成有三種途徑:表證不解,病邪內傳入裡而成;外邪直接侵犯內臟而成;病由內生,因情緒過激,勞累過度,飲食不當引起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所致。裡證臨床表現因病因病機的不同而有差異。①裡寒證。多因陽氣不足,或外寒入裡所致,證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腹痛喜溫,小便清長,大便溏薄或清稀,舌淡苔白,脈遲,治宜溫化。②裡熱證。多因外邪入裡化熱,或內鬱生熱而成,證見面紅身熱,煩躁,口幹咽燥,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或瀉下臭穢、便膿血,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泄裡熱。③裡虛證。由於臟腑氣血虛衰引起,證見倦怠無力,氣短懶言,眩暈目花,心悸,舌體胖嫩,苔薄白,脈細弱無力等,治宜補益。④裡實證。由外邪化熱入裡,結於胃腸,或體內氣血鬱結,停痰,食滯,蟲積等引起。外邪入裡者,證見腹脹痛拒按,便秘痞滿,壯熱,譫狂,聲高氣粗,舌苔老黃而厚,脈沉實,宜用通裡攻下法。氣血鬱滯,痰食蟲積的臨床表現據病邪有一定差異,但治療總以祛逐病邪為法。

  表證和裡證的鑒別要點為:①發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屬表證;久病、病程長者多屬裡證。②癥候特點。發熱兼有惡寒者為表證;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多為裡證。③舌脈象。表證的舌象變化不大;裡證的舌質及舌苔變化較大。脈浮者為病在表;脈沉著為病在裡。

  表裡同病:臨床上,除瞭單純的表證和裡證外,在同一病人身上,表、裡證可同時並見,這種情況往往見於:①病邪同時侵犯表裡;②表證未解,病邪已入裡;③原有裡證,復感表邪。表裡同病常常與寒熱虛實互見,出現表裡俱熱、俱寒、俱虛、俱實,或表熱裡寒、表寒裡熱,表虛裡實、表實裡虛等證。治療時或表裡兼顧,或先表後裡,或先裡後表。外感病邪,在表未得到及時解散,繼而入裡,在傳變過程中,可以出現邪既不純粹在表,又未完全入裡的半表半裡證。臨床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為特征,治宜和解表裡。

  表證和裡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稱表裡出入。如病邪過盛,機體抵抗力較差,或誤治,失治等,致使表證不解,內傳入裡,出現裡證,為表證入裡,表示病情加重;治療護理得當,機體抗邪能力增強,病邪從裡透達於外,為裡證出表,反映病勢減輕。

  寒熱辨證 通過判斷病證的屬寒屬熱,以鑒別疾病性質,反映機體陰陽盛衰的辨證方法。

  寒證:由於感受寒濕之邪,或內傷久病、陽氣虧虛、或過服生冷、陰寒內盛所致並以寒冷為臨床特點的一類病證。臨床表現為身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脈遲緩或沉細無力等,寒證包括表寒、裡寒、虛寒、寒實等類型。寒濕病邪偏盛,“陰盛則寒”者為寒實證,以惡寒,嘔吐清水,脘腹冷痛,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沉實有力為主癥,治宜溫散寒邪。陽氣偏虛,陰寒相對偏盛,即“陽虛生寒”者為虛寒證,以畏寒肢冷,倦怠懶言,自汗,脈微等為主癥,治宜溫補陽氣。

  熱證:因熱邪偏盛,或由於陰液虧耗所引起的,以火熱為主要臨床特點的一類病證。熱證包括表熱、裡熱、虛熱、實熱等類型。陽熱熾盛,“陽盛則熱”者為實熱證,表現為壯熱口渴,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心煩燥熱,舌紅苔黃,脈洪大而數,治宜清熱瀉火。陰液虧耗,“陰虛生內熱”者為虛熱證,表現為消瘦無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

  鑒別寒證和熱證,須綜合分析全部癥狀和體征。主要區別點在於寒熱、口渴與否、大小便及舌脈象等。表現為面色白,惡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遲者為寒證;相反,表現為面色赤,惡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者為熱證。

  寒熱錯雜證:在同一病人身上寒、熱象同時並見,如表熱裡寒、表寒裡熱、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等。治療時須視癥狀出現的早晚及部位的不同,按照輕重緩急,采用相應的治則。

  在一定條件下,寒證和熱證可以相互轉化。由寒化熱,如外感寒邪,最初表現為發熱惡寒,頭身痛,無汗,苔白,脈浮緊等,繼而轉為高熱不惡寒,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由表寒證轉為裡熱證,表明機體正氣未衰,邪正相爭。若疾病初期,高熱無汗,口渴喜冷飲,遷延不愈,出現四肢寒冷,面色蒼白,脈沉遲,則表明正氣已衰,正不勝邪。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嚴重階段,會出現寒極似熱的真寒假熱證或熱極似寒的真熱假寒證。真寒假熱證,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出現內有真寒,外有假熱的表現,若見身熱,面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身熱反欲蓋衣被,口渴喜熱飲,且飲不多,脈大無力及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寒象。真熱假寒證,由於陽熱內盛,格陰於外,出現內有真熱,外有假寒的表現。若見惡寒,手足厥冷,脈沉等似屬寒證,但惡寒而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脈沉但重按弦滑有力。

  虛實辨證 通過判斷病證屬虛屬實,以鑒別機體正氣與邪氣盛衰狀況的辨證方法。

  虛證:指人體正氣不足,生理機能減退所致的一類病證,具體可分為氣虛、陽虛、血虛與陰虛四種類型。①氣虛與陽虛兩證都因於陽氣不足,臨床表現也較為相似,都有面色蒼白、神疲自汗、飲食減少等癥。區別在於氣虛無寒象,以乏力懶言,動輒氣短,脈弱等為主癥,治宜補氣;而陽虛則表現為形寒怕冷、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脈遲等,治宜溫補陽氣。②血虛與陰虛兩者同屬陰血不足,都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少苔脈細等癥,區別在於血虛無熱象,僅表現為面色蒼白,爪甲不榮,手足麻木,舌質淡,脈虛或芤,治宜養血;而陰虛卻伴有兩顴發紅,五心煩熱,咽幹口燥,盜汗,遺精,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熱象,治宜滋陰清熱。

  實證:指邪氣過盛,正氣未衰,邪正鬥爭激烈的一類病證。由於病因和所及臟腑的不同,實證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感受外邪,往往發病急驟,以發熱、吐瀉、疼痛、脈實有力為主癥,治以清熱解毒,通裡攻下為主。如因內臟功能失常,致使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等病邪結聚,則表現各有其特點,治療以攻邪為主,或化痰利水,或行氣破血,或消食導滯、除蟲積等。

  虛證和實證的主要鑒別點在於體質的強弱、病程的長短、精神狀態、脈象等。一般病程長、體質弱、精神萎靡、聲息低微、痛處喜按、脈無力者為虛;病程短、體質強壯、精神興奮、聲高氣粗、痛處拒按、脈有力者為實。

  虛實夾雜證:即正氣不足與邪氣過盛同時並見。既可為以虛為主的虛中挾實證,又可見以實為主的實中挾虛證,具體表現為表虛裡實,表實裡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治療時須明辨虛實主次,先後緩急,或以攻為主,或以補為主,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等。

  虛證和實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本為實證,因拖延或誤治等致使病程遷延,病邪雖已減弱,體內正氣也漸耗傷,此為實證轉虛;本為虛證,又感受外邪,或痰飲、瘀血等停滯堆積,出現因虛致實。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還可能出現真實假虛,或真虛假實等情況。真實假虛指疾病本質為實,卻表現出類似於虛的現象。真虛假實則為疾病本質為虛,反表現出類似於實的癥狀。兩者鑒別要全面分析癥狀、體征及病程、病史,患者體質狀況等。一般脈有力者為真實,脈無力者為真虛;舌蒼老堅斂、苔黃厚者為真實,舌胖嫩者為真虛;新病,體質較強壯者為真實,久病、年高體弱者為真虛。

  陰陽辨證 是通過判別病證屬陰、屬陽,大致區分病證位置、性質及邪正盛衰狀況的方法。陰陽是八綱的總綱,是對表裡、寒熱、虛實的總概括。臨床凡以抑制、沉靜、寒冷、晦暗等為癥候特征者,屬於陰證;相反,凡以興奮、躁動、火熱、光亮為癥候特征者,屬於陽證。與其他六綱一樣,陰證和陽證可隨機體抗病能力的變化而相互轉化,陽證轉為陰證常常表示病情惡化,陰證轉為陽證表示病情趨於好轉。此外,陰陽辨證還有分析人體陰精陽氣虛損不足的功能,陽氣虧虛可形成陰寒相對偏盛的陰證;陰液不足,陽氣相對有餘,又可表現為虛熱狀態的陽證。

  現代研究 主要集中於證候診斷規范化及證的實質研究兩個方面。證候診斷規范化研究重在整理規范八綱的證候表現,提出八綱的辨證診斷標準。如全國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防治學術會議於1982年制定瞭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列出主癥、次癥表現若幹條,定出具體的診斷標準。

  證的實質研究已從一般生理、病理分析深入到細胞分子水平。人們已發現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在中樞神經、植物神經、基礎代謝、免疫功能、血生化反應、微量元素含量、病理形態等方面有一定變化及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