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膚油膩光亮、瘙癢潮紅,或白屑疊起,脫去再生為特徵的常見皮膚病。因油脂分泌過多所引起,主要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頭皮、頸背和顏面的眉弓、鼻唇溝、耳輪前後等處,鼻部毛囊口開大,能擠出白色粉汁,頭皮脫屑很多,或有潮紅、糜爛、流滋、結黃色痂片。多見於青壯年,或在乳兒期發生。相當於西醫的皮脂溢出癥和脂溢性皮炎。

  明代《外科正宗》、清代《外科真詮》中都詳細記載瞭白屑風的病因、癥狀等。清代《醫宗金鑒》中稱面遊風。

  白屑風多由風熱之邪外襲,鬱久則血燥,血虛則生風,風燥熱邪蘊阻皮膚,皮膚失去濡養而幹燥、脫屑所致;或因腸胃濕熱,過食肥肉油膩、辛辣、酒類等,引起腸胃運化失常,積濕生熱,濕熱蘊積皮膚而糜爛、流滋所致。

  白屑風常自頭皮開始,向下蔓延,重者泛發全身。臨床辨治常分兩種證型:①幹性。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紅,上有彌漫而均勻的粉末狀脫屑,在頭皮部可堆疊很厚,梳發或搔抓時易於脫落,毛發幹枯,伴有脫發。治宜養血祛風潤燥,用祛風換肌丸或當歸飲子加減。②濕性。多為紅斑、糜爛、流滋,有油膩性的脫屑和結痂,或有臭味。在耳後和鼻部可有皸裂。眉毛因搔抓折斷而稀疏。重者泛發全身,治宜清熱化濕通腑,用茵陳蒿湯、防風通聖散加減。外治:①頭皮部用白屑風酊,或側柏葉酊外搽,每日三次;②面部用痤瘡洗劑,或顛倒散洗劑外搽,每日兩次;③濕性者用青黛膏搽後,撲三石散。患者應忌食辛辣,少吃油膩,肥肉和濃茶、咖啡、煙、酒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