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皮膚顏色變白成大小形態不同的局限性乳白色斑片,斑內毛髮變色無癢痛感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治療以祛風利濕、理氣活血為主。

  “白癜”一詞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說此病是面、頸及身體皮膚肉色變白,不癢不痛。清代《醫宗金鑒》稱為白駁風,指出其病因是風邪使氣血失和。清代《醫林改錯》中有此病因血瘀皮裏的說法。現多認為白癜風乃是情志內傷、肝氣鬱結,複受風邪,夾濕蘊積皮內,致使氣血失和或氣滯血瘀,血不滋養養皮膚而成。

  白癜風初起常於無意中發現,或在精神受刺激後發生,部分患者伴發斑禿或神經性皮炎。皮損初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色素脫失斑,邊界相當清楚,周圍皮色較暗,表面光滑,無萎縮或脫屑。白斑的大小形態很不相同,在面部者,額、鼻、口唇周圍,猶如很不規則的白色地圖;在手部者,遠看像戴瞭一雙破損的白色手套;在軀幹、四肢者,可呈點滴狀、斑片狀或大片,或有一些對稱,甚至整個皮膚變白;在口唇、陰部等粘膜者,多呈小的斑片;有的全身皮膚變白,毛發正常,或也變白。白斑的數目不定,可融合成片,長期存在,也可擴展到一定程度後固定不變。一般無自覺癥狀,少數在白斑增加或擴展時有輕微的瘙癢。局部溫度略高,出汗也多,出血時間延長。

  白癜風內治宜祛風利濕,理氣活血,用豨薟丸、消風散合逍遙丸加減。外治法有:①用25%補骨脂酊搽患處,同時配合日光照射5~10分鐘,或紫外線照射2~3分鐘,每日一次;②用鐵銹水或白茄子蒂蘸硫黃細末搽患處;③用密陀僧散幹撲,或用醋調成糊狀搽患處。針刺:①局部用梅花針刺激,白斑周圍用強刺激,有防止皮損擴大的作用;②耳針取肺、枕、內分泌、腎上腺的相應點,每次選用2~3穴,單耳埋針,雙耳交替,每周輪換。其他尚有自血療法,適用於皮損范圍較小者,用針筒從靜脈抽血後,立即註射到白斑的皮下,使皮損處現青紫色時止,每周兩次,一次為一療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