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傷造成的疤痕處,因大量組織增生而出現的紅腫堅實、形態多樣、瘙癢刺痛的異常瘢痕。可自行停止生長,兩三年後變薄,恢復正常。也有繼續生長、逐漸增大的。治療以理氣活血散結為原則。

  本病記載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以後《中國醫學大辭典》有詳細記載。描述其癥狀為:如龜形,頭尾四足皆具,皮色不紅,高起二寸。

  瘢痕疙瘩多因瘡瘍、刀傷、手術、燙傷或輕微擦傷等外傷痊癒之後,引起氣血凝滯不散所致;若毫毫無原因,突然在健康皮膚上發生,乃是患者的特殊素質引起,與遺傳有關。

  臨床表現一般多在皮膚外傷後3~6個月之間,在原有外傷所引起的瘢痕上逐漸擴展,超出原來的范圍。形狀不一,呈圓形、卵圓形或條帶狀,有的如蟹足、皮肉高突,色淡紅或暗紅。逐漸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常自動停止成長,少數病例可以自愈。自覺癥狀輕微,瘙癢刺痛,也有劇痛者。發於關節處,可影響關節活動。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散結,常用藥物有:煨木香、炙乳香、炒枳殼、丹參、留行子、落得打、桃仁泥、莪術、垂盆草、陳皮、大黃䗪蟲丸等。外治:落得打30克,五倍子15克,煎湯外洗後,再外搽食醋,或外用黑佈膏藥貼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