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之一。首載於《內經》。散見於《素問·痿論》及《靈樞·經別》。《難經》將本脈整理後歸入奇經八脈。晉代《針灸甲乙經》,將本經脈與其他經脈所交會諸穴載入。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及明代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對本經脈有較為詳細的載述。“帶”即有束帶之義而為名,因其圍身一周,統束諸經。

  循行 帶脈正當脊柱第十四椎(第二腰椎)處,行向兩側而出於季脅(季肋部),向下會足少陽經而達前前陰(宗筋),兩側之本脈合於此,故為圍身一周,狀若束帶然(見圖)。

帶脈循行線路圖

  病候 腹滿,腰部縱緩而寒涼如坐水中一樣,帶下病及下肢痿軟無力等。

  本經脈交會穴 帶脈、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左右共6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