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法之一,溫煦臟腑組織,治療陽虛證的方法。又稱助陽。人體的陽氣有溫煦臟腑組織的作用。當陽氣不足,臟腑組織失去溫煦而發生的病證稱陽虛證。補陽能補益陽氣,溫煦臟腑組織,增強臟腑的功能,恢復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治療由陽虛所導致的各種病證。陽虛則生內寒,補陽法常用於治療畏寒肢冷,神疲嗜睡,面色㿠白,嘔吐清水,下利清穀,筋脈拘彎,肢體關節冷痛,舌質淡,脈沉弱或遲等虛寒病證。在用藥方面多選用溫熱的藥物如附子、肉桂、幹薑、鹿茸等。常用的方劑有參附湯、理中丸、腎氣丸等。<

  腎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腎陽不足常可導致其他臟腑陽氣的不足,如引起脾陽虛等。故補腎陽在補陽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臟腑的陽虛證臨床表現各有特點,其治法和用藥也有差異,故補陽法又有補心陽、補脾陽、補腎陽等(見補心、補脾、補腎)。

  補陽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腎陽不足,陽虛水泛,出現水腫者,補腎陽需與利水法配合使用;陽虛感受外邪者,補陽法需與解表法配合使用。

  臨床註意事項:①凡病屬實熱、陰虛火旺所致的發汗、口渴、汗出、便秘等病證不宜使用補陽法。②陽虛證忌用寒涼藥物,以免寒涼藥物損傷人體的陽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