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便秘結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雖不延長而排便困難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一種癥狀在各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多由大腸積熱、氣滯、寒凝或陰陽氣血虧虛,使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所致。治療雖以通下為原則,但不可單純用瀉下藥物,必須究其寒熱虛實區別論治。

  便秘有多種名稱,《內經》稱便秘為後不利、大便難,《傷寒論》、《金匱要略》則稱脾約、陰結、陽結等。後世還有大便秘、大便燥結、腸結等名稱。《金匱要略》認為便秘的病病因病機與寒、熱、氣滯有關。金元時期朱丹溪則強調血少可引起便秘。明代張景嶽認為“秘結一證,……不知此證之當辨者惟二,則曰陰結、陽結而盡之矣。蓋陽結者邪有餘,宜攻宜瀉者也;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者也,……有火者便是陽結,無火者便是陰結。”(《景嶽全書·秘結》)

  便秘的臨床表現,一般是大便次數減少,經常二、三日甚至更久才大便一次,或雖大便次數不減,但糞質幹燥堅硬,排出困難。少數患者,時有便意,大便雖不十分幹硬,但排出不盡,或臨廁努掙乏力,不能順利排出。日久可見腹脹腹痛,頭暈頭脹,食欲減退,睡眠不安,或引發痔瘡、肛裂。

  便秘的主要病變是大腸傳導失常,但和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發病原因主要為飲酒過度、過食辛辣肥甘之品,或熱病之後,餘熱留戀腸胃,引起胃腸積熱,津液耗傷,傳導失潤;或因憂鬱過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動,氣機鬱滯,大腸傳導失常所致;或因勞倦過度、病後、產後,以及年老體虛,氣血不足,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不能滋潤大腸,均可導致便秘;或因病中過用燥熱、發汗之劑等,耗傷陰津,腸道幹澀所致;或因陽虛體弱、年老體衰,陽氣不足,引起陰寒內生,留於腸胃,寒凝則陽氣不通,腸道傳導不利而致便秘。

  根據便秘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可分為熱秘、氣秘、虛秘、冷秘(寒秘)等四類。即可將便秘一病概括為虛、實、寒、熱四個方面。因此,便秘的臨床辨證,主要是辨別虛實。熱秘、氣秘屬實證;虛秘、冷秘屬虛證。①熱秘。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而黃,面紅身熱,腹部脹痛,口幹口燥,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潤腸,常以麻子仁丸加減。如壯熱(高熱)煩燥,口幹欲飲,大便不通,可用大承氣湯以泄熱通腑。②氣秘。大便秘結,排便時不暢快,甚則腹中脹痛,噯氣頻繁,胸脅脹滿,舌苔薄,脈弦。治宜順利行氣,常以六磨湯加減。③虛秘。有氣虛、血虛、陰虛便秘的不同:氣虛者,證見雖有便意,但排便時雖用力而不暢,用力屏氣則易汗出,氣短,便後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此時大便並不一定幹硬,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治宜益氣潤腸,常以黃芪湯加味。血虛者,證見大便秘結,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腰膝酸軟,口唇舌質均淡,脈細。治宜養血潤燥,常以潤腸丸加減。陰虛者,證見大便幹結,甚至如羊糞樣,口幹咽燥,心悸,頭暈耳鳴,或見兩顴發紅,舌紅少苔,甚至無苔,脈細數。治宜滋陰補腎,潤腸通便,常以六味地黃丸合增液湯加減。④冷秘者,證見大便不暢,排出困難,小便色淡而量多,面色㿠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部冷痛,腰脊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通便,常以濟川煎加減。

  此外,還可用外導法治療便秘。如蜜煎導法及肛門塞藥外導法等,各種便秘均可配合使用。習慣性便秘尚需養成定時大便的良好習慣。

  便秘的預後一般良好,但某些特殊疾病,如心肌梗塞等,因長期臥床而導致便秘,由於排便時用力屏氣,常是導致突然死亡的誘因,應引起足夠的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