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內的贅生物,其狀若葡萄或榴子,表面光滑,柔軟無痛,大小不一,帶蒂而可活動。鼻息肉可發生一個或多個,以持續性鼻塞為特點,多因肺經濕熱,壅結鼻竅所致。又名鼻痔。鼻息肉一名首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其曰:“若鼻息肉不通”,以後隋代《諸病源候論》始將鼻息肉定為病名。明代《外科正宗》對鼻息肉的描述為“鼻內息肉如瘤子,漸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宣通”。

  鼻息肉多因平素嗜炙煿厚味,使濕熱內生,上蒸於肺胃,結滯鼻竅而成,或因鼻竅竅長期受風濕熱邪毒侵襲,致肺經蘊熱,凝結於鼻竅,日久漸生息肉。

  鼻息肉主要癥狀為持續性鼻塞,並有嗅覺減退,鼻涕增多,頭昏,頭痛,鼻腔內窺有一個或多個贅生物,表面光亮,色灰白或淡紅,半透明,觸之柔軟而不痛,可移動易出血。若息肉較多較大,可引起鼻外形的改變,鼻梁變寬而膨大。

  鼻息肉的治療以外治為主。小的息肉可用硇砂散或明礬散以水或香油調合,敷於息肉根部或表面,每天一次,7~14次為一療程。大的息肉則需手術摘除。為瞭防止復發,於摘除術後一周左右,可再用硇砂散或明礬散塗於患處。此外鼻息肉可內服清肺宣氣、瀉濕散結的中藥,選用辛荑清肺飲,若伴有頭痛加白芷、蔓荊子;涕痰多合二陳湯;若息肉暗紅者,可加桃仁、紅花、川芎、丹皮。

  

參考書目

 王德鑒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