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藥學史上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藥學巨著。明代李時珍撰成於萬曆六年(1578)。52卷,收藥達1892種,方劑萬餘首,約190萬字,它是以《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

  自《證類本草》問世以來500餘年間,又積累瞭大量用藥經驗和產生瞭許多藥學著作,需要加以彙集總結。《證類本草》粗略的分類系統和以時代分層式的編寫體例已難以適應歸類、檢索眾多藥物的需要。李時珍《本草綱目》出色地解決瞭以上問題。他充分汲取瞭歷代本本草的編纂經驗,在保留標註引文出處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對古本草的舊分類法進行變革,即采用瞭“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聚,目隨綱舉”的多級分類法。全書藥物以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各部又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為序排列。每一藥物以正名為綱,附品為目;“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形成瞭該書獨特的綱目體系。這一富有創造性的體例不僅方便檢索,更重要的是建立瞭較先進的藥物分類系統。

  受陳藏器《本草拾遺》的影響,李時珍確定瞭該書收載藥物“不厭詳悉”,“雖冷僻不可遺”的原則。因此《本草綱目》從800餘傢文獻中廣泛搜集藥物資料,補充瞭藥品374種,極大地豐富瞭中藥學的內容,完成瞭明代藥物集大成的歷史任務。與《證類本草》不同的是,該書並不局限於匯集資料,特別註重反映作者個人的新見解。尤其是藥物品種考訂方面成果累累。受儒傢格物窮理及金元時張元素、李東垣醫學思想的影響,該書在藥學理論的系統歸納和探討方面也頗多建樹。

  該書藥品眾多,取材廣博,因此其中也包含瞭相當豐富的自然科學(動、植、礦物學、化學等)知識。據考英國生物學傢達爾文,在討論雞的變異、金魚的育種傢化時均引用瞭《本草綱目》的資料,並稱它為“古代中國的百科全書”。

  《本草綱目》約初刊於萬歷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龍刻本),成為明末以後許多藥學著作的資料源泉,產生瞭近百種後續性本草學著作,如《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原始》等。該書至今已翻印80餘次,並東傳日本,對日本的藥學、植物學發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1981年間出版瞭劉衡如校點本,它是目前易得且精確的排印本。《本草綱目》有英、德、俄、法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