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法之一,治療心虛證的方法。心主血脈(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運行的作用),心藏神(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心有密切的關係)。心虛證常表現出神志和血脈方面的異常,如心悸、失眠、健忘、多夢、胸痛、脈細弱或結代等。補心能使心有所養、心主血脈、藏神的功能恢復正常,心虛證得以消除。常用補心藥物有人參、黨參、黃芪、當歸、酸棗仁、柏子仁、麥冬等。根據心虛證有心氣虛、心陽虛、心陰虛、心血虛等的不同表現,補心法的具體運用可分為補心氣、補心陽、補心血、補心陰。

  補心氣 適用於治療心氣虛證的治法。證見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兼見面色㿠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常用養心湯治療。

  補心陽 適用於治療心陽虛證的治法。證見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兼見畏寒,肢冷不溫,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作痛,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脈細弱或結代。常用保元湯治療。如心陽虛脫,證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需急予回陽救逆,常用參附湯治療。

  補心血 適用於治療心血虛證的治法,證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兼見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等,常用四物湯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治療。

  補心陰 適用於治療心陰虛證的治法。證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兼見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幹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常用天王補心丹治療。

  心氣虛證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心陽虛;心血虛可導致心陰虛。而且由於疾病的發展變化可出現心氣血雙虛或心陰陽具不足等病證。臨床上常根據具體證候將幾種補心法結合起來使用。

  補心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脾氣虛弱,血之化源不足,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宜與補脾法配合使用,補益心脾,氣血雙補,方用歸脾湯。心陽不足,陽虛水泛,水氣凌心,證見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水腫,惡心吐涎等,補心陽宜與行水法配合使用,宜溫陽化氣行水,方用苓桂術甘湯。心氣虛,推動無力,心脈瘀阻,證見心痛時作,心悸,胸悶,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宜補心氣與活血法配合使用,方用桃紅四物湯加黃芪、黨參等。

  臨床註意事項 凡因痰濁、瘀血、熱邪所引起的心悸失眠、多夢、胸痛等病證,不宜使用補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