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使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瞭破壞,導致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功能的失調所造成。病因可分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飲食不當、勞逸過度、性生活不節(房勞)、跌僕金刃外傷、蟲獸所傷、癘氣等。此外,由於臟腑和氣血津液運行失常而產生和形成的某些病理性產物,也可成為新的病因,引致另一些疾病的發生,如痰飲和瘀血。病因是否致病,除高溫、外傷、疫癘等人體難以抗拒的因素外外,主要與人體正氣的強弱有關,正氣虛弱者易發病。臨床對病因的辨識,一般是通過對患者的癥狀、體征分析推求而來,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被稱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

  沿革 歷史上認識病因並加以分類始於《內經》。書中將一切致病因素統稱之為病邪,並以陰陽分類。將風、雨、寒、暑歸為陽,飲食居處、情志喜怒歸為陰。從而明確提出氣候、情志、飲食、環境等在一定條件下的病因意義。書中還進一步闡述瞭各種病因的致病特性,如“風者,善行數變”,“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在發病上強調隻有當人體正氣虛弱時,病邪才能侵犯人體而致病。後世即在此基礎上或加以延伸充實,或進行不同的分類。隋代《諸病源候論》為最早的病因病機學專著。書中對“乖戾之氣”、“蠱毒”、“沙虱”等具有傳染性的病因有較系統的描述。宋代陳言《三因方》將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類。以六淫為外因,七情為內因,飲食、勞倦、房勞、跌仆、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此為中醫病因分類的三因學說,後世雖有異議,但在病因研究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明代吳又可提出傳染病病因“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又稱雜氣、疫氣、癘氣、戾氣、乖戾之氣)所感”,並認為異氣種類繁多,為病種種,各隨其氣。豐富瞭外因病因的內容。

  基本內容 中醫學將病因概括為以下幾種。

  六淫 原指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自然界氣候狀況。正常時稱為六氣,反常時則稱為六淫,是外感性疾病病因的總稱。淫有過甚、浸淫之意。從臨床實踐看,包括生物(如細菌、病毒等,有強烈傳染性的稱為癘氣)、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致病特點是:①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濕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潮濕環境多濕病。②有一定的致病途徑,自表入裡,由淺而深,多先侵襲人體肌表,或從口鼻而入,逐漸傳入經絡臟腑。③可單獨致病,亦可相兼致病,即幾種病邪同時作用於人體而引致發病。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濕熱泄瀉等。④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病邪的性質可以發生變化。如寒邪入裡可以化熱等。

  七情 七情指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變化。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失調,導致種種疾病的發生。致病特點是:①直接傷及臟腑,影響臟腑氣機,出現精血津液的一系列變化。如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思傷脾等,其中又以心、肝、脾三臟的氣血失調多見。②疾病內發於臟腑,可因部位、病情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如鬱怒傷肝、肝氣犯胃、肝胃不和,可見脅痛脘脹、噯氣不爽、泛酸食少等癥。③可作為誘因,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導致迅速惡化。如原有高血壓的患者,若遇事惱怒,肝陽上亢,可發生中風病。

  飲食、勞逸、外傷 ①飲食不當:包括饑飽失常,飲食偏嗜,飲酒過度,生冷不潔等,主要損傷脾胃(主消化),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百病叢生。尚可聚濕生痰變生其他疾病。②勞逸過度:包括形體和神志的過度勞累和過度安逸。可致筋骨勞傷,損耗氣血,或津液氣血運行失調,內傷臟腑。其中神志過勞的致病,與七情中某些因素致病相同,如過憂傷肺,過思傷脾等。③性生活不節(房勞):也屬勞傷,與腎關系密切,耗傷腎精而產生諸多虛衰病證。④外傷:包括燒、凍傷,溺水,蟲獸所傷,金刃槍彈傷,墜墮跌仆傷等,病因易於察知。致病後可直接損害筋脈肌骨和臟腑組織,也可使氣血運行受阻而變生多病。

  癘氣 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多從口鼻侵入人體。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等特點致病。癘氣致病可散在發生,也可形成瘟疫流行,對人群造成嚴重危害。其流行情況與氣候正常與否,環境和飲食是否污染,預防隔離工作好壞等密切相關。

  痰飲 凡六淫或七情等病因致病使人體臟腑氣機不暢,津液不能正常輸化,停留或滲註於體內某一部位,均可形成痰飲。痰飲形成後又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致使許多新的病證發生。又以其所在人體的部位不同,病證也各異。如在肺可引起咳嗽、哮喘等,在肝可以引致脅痛、眩暈、痙厥等。

  瘀血 凡血液滯於體內稱為瘀血。跌仆損傷,六淫所感,七情內傷等均可引起經脈中血行不暢,或溢出脈外,積滯於臟腑和組織之間形成瘀血。瘀血所致病證遍及臨床各科。其癥狀以疼痛最為常見,舌象表現對診斷有重要意義。瘀血是近年很受重視的病因,實驗室研究也取得瞭一定的進展。

  發病 除高溫、高壓電流、外傷、蟲獸所傷等人體難以抗拒的原因外,病因能否致病與人體的正氣強弱有密切關系。隻有在正氣虛弱的情況下,病因方能引發疾病,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這裡,正氣指人體的抗病能力,邪指致病因素。而正氣的強弱,通常由體質和精神狀態決定。體質與先天稟賦、後天飲食調養、身體鍛煉有關。體質壯實則臟腑功能活動旺盛,精、氣、血、津液充足,正氣強;體質虛弱則臟腑功能減退,精、氣、血、津液不足,正氣也就弱。精神狀態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響。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氣血調和,正氣旺盛;情志不暢,精神抑鬱,氣血失調,正氣減弱,抗病力低,邪氣易於入侵而發病。

  病因診察 臨床診察病因,主要通過對疾病的癥狀和體征觀察分析以確定。即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手法,將收集到的癥狀和體征進行分析歸納,去偽存真,求出病因之所在。這種方法被稱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病因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針對病因進行預防能避免疾病的發生;而針對病因加以治療,能促使疾病向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