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以食欲減退,噁心,上腹部不適或肝區疼痛,乏力等為主要癥狀,部分病人可有黃疸和發熱,肝臟腫大,壓痛,伴肝功能損害。引起肝炎的病毒有多種。一般指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甲型肝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即消化道傳染;乙型肝炎可由輸入帶有病毒的血液、血製品或通過消毒不嚴的註射器、針刺而傳染,也可通過密切的生活接觸而傳染;丙型肝炎的傳染過程類似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傳染過程也與乙型肝炎類似,但由於丁型肝炎病為缺陷性RNAA病毒,它必須由乙型肝炎病毒提供外殼才能存活,所以隻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者;戊型肝炎的傳染過程類似甲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等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診斷。目前的實驗室技術能對以上五型病毒性肝炎作出準確的病原學診斷。病毒性肝炎屬中醫黃疸、脅痛、積聚等范疇。

  分類 按病原不同,可將病毒性肝炎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按病情輕重以及病程經過,可分為急性肝炎(包括黃疸型和無黃疸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遷延性和慢性活動性)、重癥肝炎(包括急性重癥、亞急性重癥和慢性重癥)、淤膽型肝炎(包括急性淤膽型和慢性淤膽型)以及肝炎後肝硬化五大類。臨床上又根據起病情況和病程長短分為急性期(包括黃疸型肝炎、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重癥肝炎、亞急性重癥肝炎以及急性淤膽型肝炎)和慢性期(包括慢性遷延性、慢性活動性、慢性重癥、慢性淤膽型以及肝炎後肝硬化)兩類。

  需要指出的是,甲型和戊型肝炎均呈急性經過即屬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可以慢性化。以上各型肝炎病毒可以混合或重疊感染。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主要是七情內傷,飲食不節,致使人體正氣不足,外感濕熱或疫毒之邪乘虛侵襲人體而致。其病機是邪蘊中焦,脾胃失調,累及肝膽。急性期主要由感受濕熱疫毒之邪,脾胃受侵,氣機受阻,運化失常所致;或濕熱鬱滯肝經,膽汁失於疏泄,溢於肌膚而致黃疸。如濕熱熾盛,邪毒內陷營血,灼傷津液,或邪入心包,熏蒸肝經而導致急黃(見黃疸)。慢性期主要由於濕熱餘邪未盡而久鬱,肝氣橫逆犯脾,脾運失健,以致肝脾兩傷,或肝鬱日久,導致氣滯血瘀。

  辨治 病毒性肝炎的辨證,首先要辨別急性期還是慢性期;其次要辨別虛實,實證以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濕困脾胃或氣滯血瘀為主。虛證以肝陰虧虛、脾氣虛弱或脾腎陽虛為主,但有時往往兼夾出現。本病的治療原則,急性期以祛除濕熱疫毒之邪為主,慢性期以扶正祛邪為主。

  急性期 多以邪實為主。①黃疸型肝炎。臨床以黃疸、納呆、惡心、嘔吐、腹脹為主證,屬陽黃范圍。由於熱邪和溫邪有所偏重,可出現熱重於濕、濕重於熱及濕熱並重的不同情況。如證見身目發黃,色澤鮮明,發熱口渴,惡心頻頻或伴嘔吐,胃納減退,腹部脹滿,下肢酸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弦數,肝功能異常者,屬熱重於濕。治宜清熱利濕,常用茵陳蒿湯加味。如證見身目發黃,色澤較淡,發熱較輕,頭痛身體困重,胸腹脹滿,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胃納減退,脅痛,舌苔白厚膩,脈象弦緩,肝功能異常者,屬濕重於熱。治宜利濕清熱,常以茵陳五苓散加味。如同時具有上述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證候者,為濕熱並重。可予甘露消毒丹,以兼顧清熱利濕。②無黃疸型肝炎。此型除身目無黃疸出現以外,其他證候和黃疸型基本相似,但不如黃疸型明顯,其證治與黃疸型肝炎相同。③重癥肝炎。由於濕熱疫毒熾盛,可引起邪毒內陷營血,邪入心包之證。起病急驟,病情危重,屬急黃(或稱瘟黃)范圍。如證見黃疸迅速加深,小便色深黃,高熱煩燥,神昏譫語,或有痙攣,衄血,便血,肌膚出血,胸滿腹脹,也可出現腹水,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象弦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常以犀角散合茵陳蒿湯加減。有神昏譫語,抽搐者,治宜鎮驚熄風開竅,常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灌服),或用醒腦靜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註。④急性瘀膽型肝炎。此型證候與黃疸型基本相同,但癥狀較輕,黃疸較明顯,可按黃疸型辨治。

  慢性期 多以正虛邪實為主。其中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的臨床表現有許多相似之處,而辨證也有不少共同之處。如因急性反復不愈,遷延日久,濕邪留戀未盡,脅下脹滿頭痛,或波及脘腹,肢體困重,胃納呆滯,口苦口粘口臭,厭食油膩之物,低熱不退,偶有惡心,大便常呈糊狀,味臭,小便黃赤而短小,舌苔黃膩或厚膩,脈象濡緩者,屬濕熱未盡。治宜清熱化濕,疏肝和胃,常以茵陳五苓散合逍遙散加減。如證見脅下時時脹痛,腹部脹滿,神疲乏力,頭暈不寐,胃納減少,大便溏薄,食後脘腹脹滿更甚,面色萎黃,婦女可見經期延長,或經色淡紅量多,行經期脅痛,頭暈等證明顯,苔薄,脈象弦細,屬肝鬱脾虛。治宜抑肝扶脾,常用逍遙散加減。如證見胸脅脹悶,惡心嘔吐,不思飲食,頭暈而重,口淡口粘,四肢倦怠困重,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屬脾虛濕困。治宜健脾化濕,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如證見兩脅隱痛,口幹咽燥,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失眠多夢,腰腿酸軟,神疲乏力,舌質紅,少苔或呈花剝苔,脈象弦而數,屬肝腎陰虛。治宜滋養肝腎,常用一貫煎加減。如證見身目俱黃,色晦暗如煙熏,或無黃疸,神疲乏力,脘腹脹滿,兩脅脹痛,胃納減少,大便溏薄,或惡心嘔吐,怕冷,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細,屬脾陽虧虛。治宜用健脾和胃,溫化寒濕,常用茵陳術附湯加味。如病延日久,證見兩脅刺痛,面色晦暗,胸腹脹滿,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脅下有癥塊(肝脾腫大)或出現蜘蛛痣,舌有瘀點和瘀斑,苔白,脈弦細,屬氣滯血瘀。治宜活血化瘀,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如同時見到黃疸者,可加黛礬散、茵陳等以清熱利濕消瘀。如證見腹腫大,不欲食,腹壁青筋暴露,脅下硬塊,面色黯黑,大便溏瀉色黑,肝掌、蜘蛛痣,小便不利,舌質暗紅,苔白,脈沉細弦者,屬瘀血停著,水濕泛濫。治宜益氣行水化瘀,方用實脾飲加味。

  病毒性肝炎的預後取決於病毒的類型、病情的輕重及有無並發癥。甲型肝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持續時間不一,一般在發病第三周後自覺癥狀明顯好轉,黃疸開始消退。乙型肝炎大部分為自限性經過,但半年後肝功能仍異常者,則可以發展成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或在慢性化的基礎上發展為原發性肝癌。丙型肝炎屬急性者一般癥狀較輕,近一半病例可轉為慢性肝炎。且無黃疸型者較黃疸型者更易轉為慢性,少數病例發展為肝硬化,在此基礎上也可能發展為原發性肝癌。丁型肝炎一方面可發展為慢性,一方面可發展成重癥肝炎。一般認為在丁肝病毒攜帶者中若有活躍乙肝病毒復制時,病情進展迅速且嚴重,若無乙肝病毒復制時,病變較輕。戊型肝炎為急性經過亦即為自限性疾病,迄今未能發現慢性病例。一般急性肝炎預後良好。重病肝炎的預後多較嚴重,大多死於肝功能衰竭,幸存者也常發展為肝硬化。慢性活動性肝炎的預後較慢性遷延性肝炎為差,且常易發展為肝硬化。

  對病毒性肝炎應註意早期發現並隔離病人,病人用過的食具及其排泄物必須嚴格消毒處理,要加強飲食管理及診療器械的消毒,以杜絕傳染病。如和肝炎病人密切接觸者,可口服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垂盆草等,連用4~5日,有預防肝炎病毒傳染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