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法之一,治療肝虛證的方法。肝血和肝陰是肝臟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肝虛證主要有肝血虛和肝陰虛兩種。補肝能使肝陰和肝血得到補充,使肝臟的疏泄與藏血等功能恢復正常,治療肝虛所導致的各種病證,常用的補肝藥物有當歸、熟地、白芍、山萸肉、酸棗仁等。

  肝血虛或肝陰虛時可表現出情志、肢體活動、眼睛、婦人月經以及肝經經脈所通過的部位等方面的病變。補肝法常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目眩,視物昏花,兩目乾澀,肢體拘攣或震顫,肌內仇動,脅痛等病證。若兼兼見面色不華,婦女月經量少,甚或經閉,舌質淡者,為肝血虛證,宜用補肝血法,常用四物湯或補肝湯。若兼見目赤,五心煩熱,盜汗,舌質紅少苔或無苔,為肝陰虛證,宜用補肝陰法,常用補腎陰的方法達到補肝陰的目的,用六味地黃丸之類方劑治療。因肝陰有賴腎陰的滋養,補腎水便能榮肝木,稱“滋水涵木”法。

  補肝血或補肝陰可根據臨床表現的主要癥狀的不同選用其他方劑治療。若肝陰不足,證見虛煩不眠,惡夢易驚,宜養肝安神,方用酸棗仁湯治療。若肝腎陰虛,證見舌紅少津,咽幹口燥,脅痛,宜滋補肝腎、疏肝理氣,用一貫煎治療。若肝陰不足,證見頭暈目眩,視物昏花,兩目幹澀,宜養肝明目,方用杞菊地黃丸。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證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心中煩熱,或肢體震顫、拘攣,宜滋補肝腎、平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

  臨床上若因肝臟實熱所致的頭痛,目赤,煩燥,肢體抽搐;瘀血所致的月經不調,經閉;肝經氣滯所致的脅痛等實證,不宜用補肝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