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瀉下藥。別名黃良、將軍、川軍、錦紋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或藥用大黃R.officinale的根和根莖(圖1)。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其色黃,故名。

圖1 大黃原植物

  產地和性狀 大黃多生於山地林緣半蔭濕地。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產於中國的四川、甘肅、青海和西藏,習稱北大黃;藥用大黃產於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習稱南大黃。大黃根莖多呈圓錐形、腰鼓形或馬蹄形,長約5~17厘米,直徑3~10厘米,表面黃棕色,有類白色網紋,質堅硬,斷面淡橙紅色,顆粒性,近邊緣可見橘紅色射線,髓部占絕大部分,有紫褐色星點,排成圈狀或散在。氣清香,嚼之有砂粒感,並使唾液染成黃色。根呈圓柱形,表面色澤與根莖相似,有時見類白色網紋;質較堅實,斷面形成層明顯,木質部發達,髓部小或無(圖2)。

圖2 大黃藥材

  性味和功用 大黃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脾、肝經。功能瀉下導滯、瀉火解毒、祛瘀止血。主治實熱內結,便秘,腹痛,濕熱黃疸,瀉痢不爽,吐血衄血,血瘀經閉,癥瘕積聚,熱淋血淋,暴發火眼,癰疽疔瘡,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證。

  成分和藥理 大黃含蒽醌衍生物約2.8~3.5%,其中遊離蒽醌衍生物有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結合蒽醌衍生物有番瀉甙A、B、C、D、E、F等雙蒽酮甙,以及大黃酸-8-葡萄糖甙、大黃素葡萄糖甙、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大黃酚葡萄糖甙、大黃素甲醚葡萄糖甙等單糖甙。還含鞣質、沒食子酸等。大黃的結合蒽醌衍生物有瀉下作用。大黃煎劑對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和致病真菌、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並能增加血小板,促進血凝,改善毛細血管的脆性,能降低血清膽固醇,有利尿作用。因含鞣質而有收斂作用。

  應用和禁忌 凡急性熱病實熱內結者,宜配厚樸、枳實、芒硝。如屬裡實寒積,可配附子、細辛。濕熱黃疸配菌陳、梔子。濕熱痢疾配黃蓮、白頭翁。熱盛吐衄配黃芩、黃連。腸梗阻、膽囊炎、闌尾炎等急腹癥,用單味大黃粉或大黃為主的復方。上消化道出血用大黃提取物制成的糖漿或片劑。大黃粉外用或兼內服治疔瘡癰癤、膿腫火丹。石灰制大黃粉調敷治燙火傷。大黃內服煎湯用量3~12克,研末服1~3克,外用適量。制劑有大黃流浸膏,口服每次0.5~1毫克,一日2~3次;大黃酊口服每次1~4毫克,一日2~3次。孕婦、產後慎用。哺乳期和脾虛腹瀉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