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常見病證。健康婦女平時陰道分泌少量白色、無臭、質稀的液體,對陰道壁起濕潤作用,並與生殖有關,屬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分泌液體過多,顏色、質地異常,有異味,並伴有全身或局部癥狀時則為病理現象,即帶下病。帶下有白帶、黃帶、赤帶、青帶、赤白帶等。若量過多,色如米泔水者稱作“白崩”。

  帶下的記載最早見於《素問·骨空論》。隋代《諸病源候論》首次提出帶下病的名稱,並指出帶下有五色之異,金代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認為帶下的病因是濕熱熱,明代《景嶽全書》則以房事不節、腎虛不固為帶下病的重要病因。清代《傅青主女科》,將帶下列為全書首卷,分述白、黃、青、黑、赤五種帶下的證治,其完帶湯、易黃湯等方療效卓著,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病機 帶下病的病因頗為復雜,感受寒濕、濕熱、濕毒之邪,或憂思鬱怒,勞倦傷脾,或房室不節,腎氣虛寒,均可導致脾腎功能失調,水濕不運,任脈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帶下。此外,婦科常見的陰道炎、盆腔炎、子宮頸炎、腫瘤等均可引起帶下。

  辨治 帶下的治療一般從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異常及兼證辨證論治。①脾虛帶下。帶下量多,色白而清稀,無腥臭,兼見疲倦乏力,胃納不佳,口淡乏味,面浮肢腫,大便溏薄,苔薄,質淡,脈細弱。治宜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方用完帶湯加減。②腎虛帶下。帶下量多,色白而清稀如水或透明如雞蛋清,或質粘呈拉絲狀,兼見頭暈耳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少腹及陰部有明顯冷感,夜尿多,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腎溫陽、固任澀帶,方用內補丸、桂附止帶湯加減。③濕熱帶下。帶下量多,色黃或赤或黃綠如膿,質粘稠厚,有臭味,兼見心煩易怒,口苦且膩,大便幹結,小便熱赤,陰部瘙癢。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治宜清熱利濕止滯,方用易黃湯加減。④濕毒帶下。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或赤白帶下,或帶下混濁如米泔,臭穢難聞,兼見心煩口幹,小便短赤,小腹脹痛,陰部作癢或灼痛。治宜清熱解毒、除濕止帶,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⑤痰濕帶下。帶下量多、色白、質粘,兼見胸悶泛惡,納差,神疲乏力,嗜睡,肢體困重,苔白厚膩,脈濡滑。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止滯,方用滲濕消痰飲加減。

  其他方法:①針灸療法。取帶脈、足三裡、三陰交、白環俞、氣海、中極等穴。②耳穴貼敷。取穴子宮、盆腔、內分泌等。③滴蟲或黴菌引起的帶下增多,可選用蛇床子、土茯苓、苦參、白蘚皮、野菊花、煙葉絲等煎湯外洗。

  帶下久治不愈,尤其帶下兼見五色,或膿血相雜腥臭穢濁者,或帶下色白如豆渣、黃綠如膿或呈肥皂泡狀者,應進一步作有關檢查,及早明確診斷,便於采取手術或其他治療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