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邪或病變的傳移、演變。又稱傳化。最早見於《內經》。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表裏、上下及臟腑組織之間有經絡氣血相互溝通,因而一旦有病邪侵入,或體內發生病變,即可隨經絡氣血發生傳移與演變。傳變的方式主要有外感病的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傳變、三焦傳變和表裏九傳,內傷病的氣血傳變與臟器傳變等,而這些傳變方式及其過程,又常受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中醫學關於疾病傳變的理論,是臨床辨別證候、分析病變機轉與趨向、判斷預後的依據,在指導臨床早期治療、遏制病變的進展等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外感病的傳變 以六淫邪氣或疫病邪氣從肌腠皮毛或口鼻侵入為始因,病邪循人體形體層次的淺深,由表入裡、由淺及深地傳變。這類疾病,一般說病變的進展速度較快,病情逐漸加重。《素問·繆刺論》原則地提出瞭外感病的傳變途徑,即病邪從皮毛入孫脈、由孫脈而絡脈、而經脈、而腸胃,最後至五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指出“至五臟者半死半生”。後世醫傢根據《素問》的提示,按病邪的性質,將外感病的傳變方式分為四種:①六經傳變。這是風寒邪氣致病的基本傳變方式。風寒之邪從肌腠皮毛侵襲,一般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先三陽後三陰依次相傳,病情逐漸加重。②衛氣營血傳變。這是溫熱邪氣致病的基本傳變方式。溫熱邪氣由呼吸感受,按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的次序相傳移,病情逐漸加重。③三焦傳變。這是包括濕熱在內的濕熱邪氣致病的又一種傳變方式。病邪先由口鼻感受侵入上焦,而後中焦、下焦依次相傳,病情逐漸加重。④表裡九傳。這是外邪循人體形層傳變的一種復雜方式,多見於疫病。由於疫邪毒力極強,起病急驟、病情重篤,並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所以傳變的規律也很復雜。一般是病邪自口鼻而入,直趨肌表與胃腑之間,邪氣潰散之後,即循表裡而出現多種變化途徑:但表不裡;表而再表;但裡不表;裡而再裡;分傳表裡;表裡分傳後再分傳;表勝於裡;裡勝於表;先表後裡;先裡後表等,基本上可概括為九種。這種傳變方式的特點是一傳之後很少再傳。

  內傷病的傳變 內傷病是由情志不遂、飲食失宜、勞倦過度、房事不節等因素所致,其特點是直接傷及氣血臟腑,病情發展多表現為緩慢的過程。傳變的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①氣血傳變。一般初病在氣分而傷氣耗氣,病久則傳入血分而傷血耗血。病在氣分,病情輕淺;病在血分,病情深重。氣病未必血病,血病多先有氣病,最終多氣血兼病。②臟腑傳變。臟腑之間的病變相傳,其方式約有兩種:一是生克相傳,即按臟腑的五行屬性及其生克關系進行傳變。其中相生傳變,如脾病傳肺、心病傳肝,因臟腑間在生理上相互資生與促進,病理上相互彌補與救助,對病變發展起到一種限制作用,因而病情一般較輕,習慣上又稱母子相傳;相克傳變,如肝病傳脾,肺病傳心,因臟腑間在生理上相互制約,病理上相互傷害,因而病情上多呈現逐漸加重的趨勢。二是病變相移,這種傳變多按臟腑經絡相連、部位相鄰或機能相關的關系進行,臨床上常見心移熱於小腸、肝移熱於膽、胃移熱於大小腸等。

  影響傳變的因素 以上傳變方式是一般情況,而臨床實際情況卻復雜得多,如六經傳變中有不循次第的“越經傳”、不經三陽而徑傷三陰的“直中”,亦有陰病出陽、裡病出表;溫病衛氣營血傳變一般由淺入深,逐步傳入,但病情之重者,熱變最速,初起即可見由肺衛而內陷心營之“逆傳”,誠如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所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三焦傳變中亦有上中焦或中下焦同病等情況,並非完全遵循固定模式一成不變。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疾病過程中復雜的體內外因素幹擾和影響的緣故。影響傳變的因素約有以下四個方面:①正氣強弱。由於患者體質的差異,臟腑正氣的強弱不同,正氣充實的臟腑不易受邪,弱者容易受害,如肝病多傳脾,若脾氣旺盛,則肝病不得傳脾;三陰經虛弱者,寒邪可不經三陽而直中三陰。②病邪性質。病邪性質不同,引起的病變及其傳變途徑也有差異,如風濕先傷衛分而後入氣分再傳營分入血分;而春溫邪氣,其病始發即見氣分證候;至於燥邪,從衛分入氣分後較少傳入營分血分。此外,在傳變過程中,如果病邪性質發生變化,也會影響原傳變規律。③治療及護理。治療得當,可阻斷病變傳變的環節;若誤治,則能傷正助邪,加速或改變疾病的傳變過程。如風寒表證當用汗法,若誤下則傷腸胃,病邪即會迅速入裡而出現協熱下利等證候;風溫邪在肺衛誤用辛溫發汗,則熱邪極易竄入血絡或內陷心包,發生斑疹、神昏。護理也是如此,若護理不當,患者飲食失宜,情緒波動過大,勞倦房事等,都可造成新的氣血失調,影響病變發展。④宿疾。患者舊有的疾患作為潛在的病變,往往與新感受的病邪相結合而影響傳變,如溫熱病邪逆傳心包一證,多是患者“平素心虛有疾,外熱一陷,裡絡就閉”(葉天士語),從而使病邪不經氣分直由衛分入營分。

  臨床應用 中醫疾病傳變的理論,在臨床上主要用於疾病的早期治療和阻斷病變進展,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轉化。《素問·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疾病在初始階段尚未傳變,及時采取措施,病淺易治易愈;若病邪深入,正氣衰竭,雖奮力救治,亦難愈易敗,所以臨床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作為一項基本的施治原則。其次,在疾病過程中,根據傳變規律,適時采取果斷措施,阻斷病變進展,其法有二:一是在邪氣鴟張之際,集中藥力,驅邪外出,即所謂截斷療法;二是先安未受邪之地,使病邪不能繼續傳變,如《難經》所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又如在溫熱病中,斑出熱不解是中焦胃津不足,可用甘寒之品養胃津;若患者腎水素虧,則知病變必將耗其腎液,則應加入咸寒藥物充實腎液,這樣既可以防止熱邪傳腎入下焦,又有利於斑出熱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