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失眠,以夜間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為主要癥狀。不寐可作為主癥出現於臨床,兼見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等癥,也可作為兼癥並見於其他疾病中。

  《內經》認為不寐的病因是陰陽不和。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將不寐歸之於虛勞、胸痹、心水等病,並用酸棗仁湯治療。明代李中梓將不寐的病因,歸納為氣虛、陰虛、痰滯、水停、胃不和五種。西醫的神經官能癥、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肝炎、更年期綜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病以失眠為主要癥狀者,可參考中醫對不寐的辨辨治。

  不寐與心、脾、肝、腎等臟關系密切。不論何種原因傷及各臟都會彼此影響,致功能失調而形成不寐。不寐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舒、氣血虛弱、陰虛、心腎不交、痰熱、食積等,可用虛與邪概括。虛,指氣血虛弱,心失所養,或陰虛火旺,心神被擾等。心屬火,腎屬水,隻有心火下降,腎水上升,才能出現水火相濟、陰陽平衡的狀態。反之,當降不降,當升不升,就可出現心腎不交的失眠。邪,指痰熱內蘊,擾亂心神,或食積阻中,胃氣失和,阻礙瞭水火的升降,遂使心神不寧。情志所傷者,或因思慮勞心,耗傷氣血;或由氣鬱化火,內擾心神,都可導致不寐。

  不寐的治療,應在調和陰陽、氣血、臟腑的基礎上養心安神。故陰虛者滋之,血虛者補之,痰熱、食積者應予清除,以使陰陽調和,臟腑功能恢復常態。不寐常見證型有:①心脾兩虛。證見不易入睡,多夢,面色萎黃,心悸,乏力,口淡無味,不思飲食,或食後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常用歸脾湯。②陰虛火旺。證見心煩不寐,手足心發熱,夜有盜汗,咽幹口渴,或口舌糜爛,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清心安神,常用黃連阿膠湯、朱砂安神丸。③心腎不交。證見失眠,而兼見心煩口苦,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尖紅,苔薄,脈浮數。治宜交通心腎,常用交泰丸。④痰熱內擾。證見失眠,口苦,胸悶惡心,痰多,舌苔黃膩,或舌邊有白涎,脈滑數。治宜理氣化痰、清熱安神,常用溫膽湯。⑤食積內停、胃氣不和。證見失眠而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舌苔黃膩,脈弦滑。治宜和胃安神,可先用保和丸消食積,若食積已消,仍不能入寐,用半夏秫米湯調理。

  不寐屬於心神的病變,因此,要重視精神治療的作用,註意消除病人的顧慮及緊張情緒,以利於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