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膽道系統的常見急腹癥。包括急性和慢性膽囊炎,急性、慢性膽管炎,膽囊、膽總管及肝管結石,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據統計,其發病率在急腹癥中占第二位,僅次於闌尾炎。中國大部分地區膽石的主要成分為膽色素類結石,其次是膽固醇類結石。前者多在肝膽管內產生,後者多在膽囊內產生。過去主要採用手術療法,但療效不甚理想。自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來,摸索出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的新方法,不僅提高瞭治癒率,在控制炎癥、排出結石方面也有所進展。不少醫院,創用瞭“總攻”療法,縮短瞭瞭療程,提高瞭排石率。

  中醫文獻中類似本病的癥候群早已有所記載。《靈樞》脹論、經脈篇、論疾診尺篇、邪氣臟腑病形篇等描述瞭膽囊炎、膽石癥的寒戰發熱、腹痛、黃疸、惡心嘔吐、脅痛等主要癥狀。《傷寒論》所描述的“結胸癥”與本病頗為類似。隋代《諸病源候論》記載的“癖黃”也與本病近似。金代劉河間、明代李梴、清代王惟德等醫傢,更進一步提出瞭茵陳湯調五苓散、茵陳合承氣湯、大陷胸湯加茵陳等方劑治療本病。

  本病的病因多由情志憂鬱,致使肝膽之氣鬱結,疏泄失常,氣鬱化火;或因飲食不節,過食油膩,致使脾胃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濕熱蘊結,影響肝膽的疏泄功能;或因蛔蟲上擾,導致肝膽氣血運行不暢及脾胃運化障礙而發病。肝膽氣鬱,疏泄不暢則發疼痛。濕熱熏蒸,膽汁泛溢於肌膚而目黃、身黃。肝氣犯胃,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肝膽濕火,氣血瘀滯,熱積不散,則熱勝肉腐,醞而成膿。病情嚴重,熱毒化火,火毒熾盛,出現寒戰高熱,毒入營血則神昏譫語、皮膚瘀斑、鼻衄、齒衄。甚至導致舌光如鏡、四肢厥冷、脈細欲絕等“亡陰”“亡陽”之厥證。膽為中清之府,以通降下行為順,若濕熱久蘊不散,膽液久瘀不暢,則凝結而成砂石。膽石阻塞,更促使肝氣不舒,膽汁不暢,肝膽濕熱不清,導致本病反復發作,並可遷延而至慢性。

  現代研究認為,膽道梗阻、細菌感染、異物存留、代謝失調、神經紊亂及膽液化學成分改變等是導致膽道系統感染和膽石病的多種因素。其中膽液理化特性的改變、代謝紊亂、神經內分泌調節的失衡以及膽道系統解剖功能的變化等是病理基礎,飲食不節、蛔蟲、細菌感染和異物存留等是重要的發病因素。

  本病主要有腹痛、發熱、黃疸及胃腸道癥狀。腹痛:90%以上的病人因膽絞痛而就診,腹痛常發生於飽食後的晚上或清晨,突然發生中上腹或右上腹的劇烈絞痛,為持續性發作,陣發性加劇,60%的病人疼痛可放射至右肩、左肩及腰背部。如伴有結石,則疼痛程度更為嚴重。檢查時,右上腹有明顯的壓痛和肌緊張,並可觸及有壓痛和腫大的膽囊。發熱:急性膽囊炎發熱較輕,一般體溫多在38~39℃左右,且無畏寒。化膿性膽管炎常先出現寒戰,繼而出現弛張型高熱,體溫多在38~40℃之間。黃疸:急性膽囊炎膽石病一般無黃疸,感染嚴重時,約15%的病人有輕度黃疸。膽管炎膽總管結石患者黃疸出現快而嚴重,約75%的病人在發病後12~24小時,就有明顯黃疸。胃腸道癥狀:患者在腹痛後不久,即可出現惡心嘔吐,吐出物多為胃內容物,嘔吐次數多少不定,嘔吐後腹痛並不緩解。伴有納呆、厭食油膩、腹脹、噯氣、便秘等。

  本病辨證論治可分三種證型。①氣滯型(無明顯感染的肝、膽管及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證見脅脘隱痛、脹痛或竄痛,痛引肩背,食少腹脹,口苦咽幹,噯氣,大便失調,一般不發熱,無黃疸,舌苔薄白或微黃,舌質微紅,脈弦細或弦。證屬肝膽氣結,疏泄失常,橫逆脾胃,運化失司。治宜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方用金鈴子散合大柴胡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木香、枳殼、金鈴子、生山梔、廣鬱金、黃芩、生大黃、延胡索、玄明粉。有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砂;大便次數多者,生大黃改制大黃。②濕熱型(急性膽管炎、急性膽囊炎、膽總管結石、梗阻、感染等)。主證為病起急驟,脅脘疼痛拒按,惡心嘔吐,口苦咽幹,不思飲食,食則痛劇,發熱或寒熱往來,或有目黃、身黃,黃似橘皮色,有光澤,大便秘結,尿少色黃,中、右上腹有明顯壓痛,腹肌緊張,或觸及腫塊,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滑或弦數。證屬肝膽氣滯血瘀,鬱久化熱,或熱積不散,已趨釀腐成膿,並與脾濕交蒸,濕熱蘊結。治宜清熱利濕、理氣通下。方用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茵陳、生山梔、黃芩、黃柏、柴胡、陳皮、枳殼、木香、生大黃、玄明粉、板藍根。右上腹有腫塊者,加赤芍、丹皮;熱盛傷陰者,加鮮生地、鮮石斛;腹痛劇烈者,加延胡索;惡心嘔吐者,加黃連、薑半夏;嘔吐或便出蛔蟲者,加烏梅、使君子肉(15克,炒香,分兩次嚼吞)。③火毒型(化膿性壞疽性膽囊炎、膽囊穿孔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合並中毒性休克)。證見脅脘劇痛,持續不解,甚者痛及滿腹,腹肌緊張,壓痛拒按,高熱或寒戰,黃疸,口幹唇燥,便秘,尿黃赤,或有色塊,甚至神昏譫語,皮膚瘀斑,鼻衄,齒衄,苔黃厚膩,幹燥灰黑,或舌光如鏡,舌質紅絳或紫,脈弦滑數或脈細欲絕,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證屬熱毒熾盛,肉腐成膿,毒邪擴散,入於營血。治宜清熱解毒,用茵陳蒿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茵陳、生山梔、黃芩、黃連、龍膽草、生大黃、玄明粉、生石膏、板藍根、銀花、鮮生地。高熱神昏譫語加安宮牛黃丸;熱深厥深、肢冷自汗、脈象沉細者,加玄參、麥冬、鮮石斛、天花粉;熱入營血,皮膚瘀斑、鼻衄、齒衄者,加水牛角屑、赤芍、丹皮;亡陽,脈細欲絕、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者,加人參、熟附塊、龍骨、牡蠣。

  1971年遵義醫學院首創“總攻”排石療法。這種療法采取“以通為用”的原則,有計劃地在一段時間內集中若幹有效醫療措施,有機配合,主動進攻,達到攻下結石和解除梗阻的目的。有資料表明,總攻療法的應用有加快排石、縮短療程、提高療效的作用,其排石率為70.2%,結石排凈率為26.6%,總攻療法適應於氣滯型、濕熱型膽石病、肝內膽管結石、殘餘結石和復發結石。

  總攻排石原理:先服中藥排石湯是使膽液分泌增加;然後註射嗎啡以收縮膽總管下端的括約肌,使膽液瀦留,膽囊脹大,膽壓升高;最後使用藥物、脂肪餐、電針等促使括約肌突然舒張,膽囊收縮,造成有力的排石活動,使膽管內的結石、蛔蟲、炎性產物等排出。

  總攻療程:每次總攻約需2.5小時,總攻次數及間隔時間應根據病人體質及使用後的反應來決定。體質強,反應輕者可隔日一次;體質弱、反應重者,每周一次。4~6次為一療程。如需再進行時,應休息一個時期。

  若遇以下諸種情況時需手術治療:肝膽管結石有嚴重梗阻感染,並發感染性休克和其他並發癥者;膽道系統梗阻和感染長期反復發作,經積極的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無效者;X線造影或臨床疑有膽道機械性梗阻者(如疤痕狹窄、結石嵌頓等);膽石癥狀發作頻繁,或膽囊積水積膿,或急性壞死性膽囊炎,膽囊穿孔等。

  對膽道蛔蟲病的患者,治療要徹底,間斷服用利膽排蟲藥物,使膽道內的蛔蟲排盡,以預防結石的形成;飲食不要過飽,忌食生冷及不消化食物,一般以低脂流汁、半流汁、軟食為宜,高熱、嘔吐、腹脹病人暫禁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每0.5~1小時測血壓、脈搏、呼吸,如遇高熱、寒戰的病人,神志淡漠或煩躁不安、血壓下降、脈數而弱、呼吸急促,應立即報告醫生,並積極做好各種急救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