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解毒消腫藥。別名癩蛤蟆漿、蛤蟆漿、蛤蟆酥,原名蟾蜍眉脂。始載於《藥性論》。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等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漿液經乾燥而成。因新鮮的漿色乳白,形似酥油,故名。

  產地和性狀 蟾蜍穴居泥土中或棲居居在石塊下草叢中,分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主產於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夏秋季捕得後,洗凈,擠取耳後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濾去泥沙雜質,取純漿放入圓模中,曬幹後即成團蟾酥,若塗佈玻璃板上或竹箬上曬幹,即為片蟾酥。用時粉碎成細粉。團蟾酥呈扁圓形團塊狀、餅狀或棋子狀,直徑3~7厘米,厚約5毫米,棕褐色、紫黑色或紫紅色,表面平滑、質堅,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角質狀,微有光澤。片蟾酥呈不規則片狀,厚約2毫米,黃棕色或紅棕色,半透明,一面較粗糙,一面較光滑,質脆,易碎,斷面紅棕色,氣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嚏。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甘、辛,性溫。有毒。歸心、胃經。功能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主治癰疽惡瘡,疔瘡,瘰癧、無名腫毒,咽喉腫痛,齲齒疼痛,腹痛神昏等證。

  成分和藥理 蟾酥的成分大致可分為:①蟾毒配基類。如華蟾毒配基、脂蟾毒配基、蟾毒靈等,大都是蟾酥幹燥加工過程中的分解產物。②蟾毒類。由上述多種蟾毒配基和辛二酰精氨酸、庚二酰精氨酸、辛二酸等組成的酯類物質,多存在於加工前的蟾蜍分泌物中。③有機堿類。主要有蟾蜍色胺、蟾蜍季胺、5-羥色胺等吲哚衍生物和腎上腺素等。④其他類。有甾醇類和多種氨基酸等。

  蟾酥及其所含蟾毒、蟾毒配基類物質,均有典型的洋地黃樣強心作用。蟾酥具短暫降壓繼之使血壓升高的作用,其中脂蟾毒配基、蟾毒靈等具顯著的興奮呼吸和升壓作用。蟾酥和部分蟾毒配基有局部麻醉作用,以蟾毒靈作用最強。蟾酥及部分蟾毒配基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與化療及放療同時應用時,能不同程度地防止引起白細胞下降。此外,蟾酥尚有興奮腸道、支氣管和子宮平滑肌,使其收縮的作用;有祛痰鎮咳作用。蟾酥中含有的辛二酸及精氨酸有利尿作用。

  應用和禁忌 蟾酥為瘍科要藥,用於癰疽疔瘡,常配麝香、乳香、沒藥、銅綠、蝸牛等制丸散劑內服;若初起木腫作痛,皮色不紅者,須配川烏、草烏等藥辛散消瘡;亦可以本品配入消散藥作外敷,用量須輕;對於膿腫已成者,可單用本品或配石灰等腐蝕藥外敷瘡頭,促其速潰;瘰癘破潰,腐肉不除,常配白丁香、寒水石、巴豆等制丸或藥條,塞入瘡口或瘺管內化腐排膿。咽喉腫痛生瘡,可配牛黃、冰片、麝香等藥制成丸藥噙化;齲齒疼痛,可單用蟾酥或配硼砂、冰片、麝香等制成小丸或藥棉,塞患處,以消腫止痛。近年有用蟾酥酊塗抹病牙齦部及牙周袋內,進行麻醉拔牙,並在五官科手術中作粘膜麻醉用。夏令感受穢濁之氣,或飲食不潔而吐瀉腹痛,口噤神昏,常合雄黃、麝香、丁香、蒼術等芳香開竅辟穢之品同用。本品又用於治療各種休克,搶救危重病人呼吸與循環衰竭,可用單味蟾酥口服,或用蟾力蘇註射液肌肉註射;治療心衰,可配茯苓制成散劑服用,有強心作用。應用於各種腫瘤患者,可用20%蟾酥軟膏外敷治療皮膚癌;2%的蟾酥香油註射液治療肝癌、肺癌等;又用蟾酥水溶液治療食管癌、賁門癌等。內服量15~30毫克;入丸散用。本品毒性較強,不宜多用久用,使用註射劑時,註射速度不可過快,否則易致中毒。有嚴重胃潰瘍、胃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孕婦忌服,外用不可入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