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肝之短葉間並與肝相連的人體器官之一。主要功能為貯存和排泄膽汁並參與飲食物的消化,與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然而,膽與其他五腑不同,不直接接受水穀,不傳送糟粕,內藏膽汁又類於髒藏精氣的功能,故又屬奇恒之腑。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相互絡屬,膽和肝為表裏關係。膽通過經脈循行與眼外角、耳前中後、頸側、頜部、缺盆(鎖骨上窩)、腋窩、脅肋、股、膝、小腿外側等部位相連,膽有病變時往往會在這些部位上有所反映。

  膽和肝在在五行均屬於木,由於腑為陽而臟為陰,故膽相對於肝而言,屬陽木。

  主要生理功能 膽的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膽汁又稱為精汁,其味苦色黃,來源於肝,受肝之餘氣而成,排泄下行,註入腸中,有助於對飲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膽汁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均受肝疏泄功能的調節和控制。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上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故人的勇、怯都與膽有關。膽的決斷能力有助於肝主謀慮,二者相互結合、相互為用,使人的精神意識得以正常進行。人的各種精神意識活動,以心為主導,又必須靠膽的調節才能完成,故《內經》中有“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之說。中醫學的膽與現代生理學的膽基本相近,而膽主精神意識活動之說,則為現代生理學所無。

  膽與肝、胃的關系較為密切。膽附著於肝,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相互絡屬,表裡相關。因而肝臟疏泄正常,膽才能正常地貯藏和排泄膽汁;而膽汁的正常排泄,也有助於肝臟的疏泄功能。膽與胃,膽主貯藏和排泄膽汁,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膽汁排泄正常,有助於胃的消化、通降功能;膽汁排泄異常,則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病證及其診治 膽病以內傷為主,亦有寒熱虛實之辨。如邪熱侵犯膽經,膽氣不舒,膽火上炎,可出現兩太陽穴痛,目眥痛,口苦,咽幹,目眩,耳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納食減少,夜寐不安或黃疸等癥。如陽氣不足,膽經失於溫煦,膽氣虛寒,決斷失司,則可出現頭暈嘔惡,視物模糊,耳鳴不聰,決斷無權,膽怯易驚,多夢驚恐,或驚惕不安等癥。如情志鬱結,膽氣鬱阻,可出現脅痛,嘔吐惡心,胸悶目眩等癥。

  診治膽病,宜依據臨床癥狀審證求因,順從膽腑之性,以清膽、溫膽、疏膽為治療大法。即膽經實熱者,清泄膽熱;膽氣虛寒者,益氣溫膽;膽氣鬱阻者,疏膽解鬱。但必須註意,膽病常與胃病及肝病相兼,常見的有膽胃不和證、肝膽濕熱證,這就要分別施以疏膽和胃、疏肝利膽之法。特別是膽與肝為表裡關系,二者在生理病理上都互為影響,又以肝為主導,往往治肝即是治膽,治療膽病應與治肝之法互參。

  在養生保健方面,膽與肝大致相同,主要宜調節情志,精神愉快,心胸豁達,才有利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