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蛔蟲病的一種常見併發癥。中醫文獻中稱作“蛔厥”。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為農村常見疾病。

  早在2000多年前,《內經》已有類似膽道蛔蟲病癥狀的記述。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對蛔厥的病因、癥狀作瞭詳細描述,並擬定烏梅丸、甘草粉蜜湯等有效治療方劑。後世醫傢對蛔厥的認識不斷有所發展,如宋代《三因方》認為本病發生與臟腑虛弱、多食甜膩有關,清代《醫學心悟》認為與胃寒有關,《醫學入門》認為與饑餓過度或與腹瀉髒寒有關。

  以往認為蛔蟲一旦鉆入膽道,就不能退出或排出,故對明確診斷的病人,多采用手術治療。自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來,大大地降低瞭手術率,提高瞭治愈率,並發癥明顯減少。

  本病的病因,多由飲食不節,饑飽失常;胃熱臟寒;發熱下痢等,以及服驅蟲藥量不足致使腸蟲不安,上竄鉆入膽道而發病。蛔蟲堵塞膽道,引起肝膽氣滯,而為劇烈的中上腹鉆頂樣陣痛。肝氣犯胃,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阻塞嚴重,濕熱熏蒸,膽汁泛溢,發為黃疸。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以中上腹劍突下方突然發生劇烈的陣發性絞痛,並伴有“鉆頂樣”疼痛為主。疼痛發作時,病人手捧上腹,彎背屈膝,輾轉不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呻吟不止,面色蒼白。蛔蟲退出膽道,腹痛可突然停止。發作時常有惡心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並含有膽汁,亦可吐出蛔蟲,嚴重時可見嘔血及柏油樣便。可有畏寒發熱,甚至出現高熱、寒戰、黃疸。

  本病的辨治可分為兩種證型。①氣滯型(單純性膽道蛔蟲病)。中上腹劍突下右下方陣發性劇烈絞痛,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痛雖劇,但中上腹隻有輕度壓痛,無發熱,無黃疸,舌苔白膩,脈弦緊。治宜理氣通下、安蛔驅蟲,方用烏梅丸加減。常用藥物有烏梅肉、檳榔、苦楝根皮、枳殼、木香、細辛、生大黃、玄明粉、使君子肉等。②濕熱型(膽道蛔蟲病合並感染)。蛔蟲完全鉆入膽道,並繼發膽道感染時,則腹痛變為持續性脹痛,伴有發熱畏寒,或見黃疸,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宜清熱利膽、通裡驅蟲。方用烏梅丸合菌陳蒿湯、三黃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烏梅肉、檳榔、苦楝根皮、茵陳、黃芩、生山梔、黃柏、生大黃、玄明粉等。

  預防及積極治療腸道蛔蟲病是預防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對已受到蛔蟲感染的人群,應及時進行驅蟲治療。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註意個人清潔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