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湧吐藥。別名石膽、藍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三斜晶系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製成的含水硫酸銅,多由含銅的硫化礦物氧化生成。因其顏色似膽,狀似礬石,故名。

  產地和性狀 膽礬易溶於水,故主要產於氣候乾燥區硫化銅礦床的氧化帶,為次生礦物。主產於雲南、山西、甘肅等地。揀去雜質,砸成小塊。

  晶體通常為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深藍色或淡淡藍色,有時微帶淺綠色。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加熱燒灼變為白色,遇水又變為藍色。硬度2.5。比重2.1~2.3。質脆易碎,碎塊呈棱柱狀。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酸、澀,性寒,有毒。歸肝、膽經。功能催吐、殺蟲、祛腐、解毒。主治風痰壅塞之喉風、喉痹,痰癖氣塊,食物中毒,牙疳,口瘡,爛弦風眼及痔瘡等。

  成分和藥理 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銅。其中氧化銅31.8%,二氧化硫32.1%,水36%。

  膽礬內服能刺激胃粘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嘔吐。膽礬能與蛋白質結合而生成不溶性沉淀,故稀溶液有收斂止泌作用,濃溶液對局部粘膜有腐蝕作用。對常見化膿性球菌、腸道傷寒、副傷寒、痢疾桿菌和沙門氏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膽礬治纏喉風、急喉痹,用單味研末服,可湧吐風痰,或配伍僵蠶同用以加強祛風痰之功。用治食物中毒亦是取其湧吐作用,使毒物吐出。治食勞氣勞,痃癖氣塊,面黃虛腫,本品配大棗、黃蠟、臘茶同用,共奏祛痰養血補虛之功。本品亦多外用,取其殺蟲解毒祛腐作用。治牙疳,用膽礬、胡黃連、兒茶研末調敷;治口舌生瘡,則膽礬與幹蟾皮研末塗搽片刻,再以清水漱口。治風眼赤爛,可單用膽礬泡湯洗眼,或配以祛風清熱之荊芥、菊花、爐甘石同煎洗。本品燒令煙盡,研末外敷,還可治小兒鼻疳蝕爛;膽礬亦治痔瘡腫熱,可煅研後蜜水調敷。入藥生用或煅用。內服入丸、散劑,用量0.3~0.6克,過量易致中毒。外用研末摻或調敷,或以水溶化作洗滌劑。胃病患者及體質虛弱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