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傢。即陳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齋。福建長樂人。以普及醫學貢獻於世,而尊經泥古則遭後人非議。祖為儒醫,少孤貧,攻舉子業,並從祖習醫,曾師事泉州名醫蔡銘莊。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舉人,旅居京都,因治癒一中風偏癱病人,譽滿京師。後在威縣(今屬河北)等地為官,暇時救治疫疾。嘉慶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歸,講學於長樂嵩山井山草堂,著述甚豐。

  陳修園治學,首重張仲景,著有《傷寒論淺註》6卷,《長沙方歌括》6卷、《《傷寒真方歌括》6卷、《傷寒醫訣串解》6卷、《金匱要略淺註》10卷、《金匱方歌括》6卷等書。受張志聰影響,在傷寒學派之爭中,過於遵古,極力反對方有執、喻嘉言的《傷寒論》“錯簡”說,認為經王叔和重新編次,成無己註解的《傷寒論》已把仲景學說完整地流傳瞭下來,不能隨便取舍,任意改動,被認為是維護舊論派的中堅。他一生主要成就,體現於《醫學實在易》8卷、《時方妙用》4卷、《時方歌括》2卷、《醫學從眾錄》8卷、《醫學三字經》4卷等書中。這些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且多從臨證需要出發,切用實用,為後人所喜用,對醫學普及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另著有《靈素節要淺註》12卷、《女科要旨》4卷、《神農本草經讀》2卷、《十藥神書註解》1卷、《景嶽新方砭》4卷。上述書合刊後稱《南雅堂醫書全集》,又名《陳修園醫書十六種》。而《陳修園醫書》22種、60種、70種、72種等多種刊本,系書賈摻合其他醫傢著作,合刊之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