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與發展

基本理論

 天、人、性、命整體觀

 陰陽論

 四象人論

 臟腑論

 病因學

 病理學

臨床診治

 病證分類

 診斷

 藥物

 方劑

 預防保健

  在朝鮮族固有文化基礎上,吸收中醫藥學的理論,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簡稱朝醫學或朝醫。自古以來,朝鮮族與漢族有著長期友好的往來,文化的相互滲透源遠流長,醫學也在其中。漢族的傳統醫藥知識在朝鮮有著很大的影響,朝鮮醫傢對漢族醫學的發展也有貢獻,如《東醫寶鑒》等醫學名著。在吸收和應用漢族傳統醫藥知識的同時,朝鮮醫傢還結合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及他們在當地的醫療實踐,以19世紀李濟馬所著《東醫壽世保元》為代表,提出瞭從理論到臨床診治都獨具特點的“四象醫學”學說,逐步形成瞭自成體系的朝醫學。中國東北延邊地區的朝醫學與藏族醫學、維吾爾族醫學、蒙古族醫學等一樣,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形成與發展

  朝醫學在中國延邊地區的發展大致經歷瞭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0年以前近50年間的民族醫學隊伍形成時期。這一時期延邊地區處於開墾初期,朝鮮族人口由1907年的8萬人猛增至30多萬人,醫療衛生主要以朝鮮族民間東醫及其醫書的傳入和本地草醫、針灸醫隊伍的形成為特征。當時,已從朝鮮傳入瞭《東醫寶鑒》、《東醫壽世保元》等經典著作和《醫方活套》等民間醫籍等。由於《東醫寶鑒》的理論較深,絕大部分民族醫主要靠《醫方活套》起傢,當時這種民間民族醫隊伍約有200多人。第二階段是自1920年至1945年近25年間的民族醫學普及提高時期。當時朝鮮族人口達60多萬,民族醫隊伍也迅速擴大。據史料記載,在和龍、延吉等地,一些朝鮮族的有志之士配合文化啟蒙運動致力於民族醫學教育,於1920年在和龍縣成立醫學研究會,吸收會員48名;其他一些地方也相繼成立類似的醫學研究會,組織民間醫系統學習民族傳統醫學理論。1938年成立瞭漢醫講習會,主講東醫與中醫相結合的《漢方醫學指南》一書,培訓民族醫567人次,到1945年末統計,延邊民族醫達460人,民族藥人員270人。在這個時期,學術上已經形成瞭經典學派和四象學派,促進瞭民族醫藥隊伍的發展。第三階段是自1945年至1952年建立自治州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衛生工作三大原則指引下,民族醫隊伍得到迅速發展。據1953年的政府統計,朝鮮族民族醫藥人員達720人,進入瞭民族醫藥事業興旺發達的時期。

  朝醫學又稱為四象醫學,是以19世紀末由朝鮮傳入到中國的李濟馬的論著──《東醫壽世保元》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它是以“天、人、性、命”整體觀為理論指導、“四維之四象”結構為主要形式、以辨象施治為主要內容的獨特的醫學體系。在由朝鮮傳入的《東醫壽世保元》、《四象診療醫典》等四象醫學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結合延邊地區的醫療實踐,又有《四象臨海指南》、《四象青蘭新鑒》等著作的出現。形成瞭具有延邊朝鮮族地區特點的傳統醫學體系。

  朝鮮族醫學是理論比較完整、臨床經驗比較豐富的傳統醫學。在本民族中,享有很高的信譽。目前,朝醫學的研究和臨床醫療工作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1984年成立瞭延邊朝鮮民族醫藥研究所,內設基礎理論、臨床、藥物等研究室,有60多名各類研究人員,從事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研究所附設朝醫醫院,設置科研病床,為朝醫學的臨床研究提供瞭條件;近年來積極培訓醫藥人才,使朝醫藥隊伍得到發展。

基本理論

  朝醫學的四象學說主要包括天、人、性、命整體觀,陰陽論,四象人論,臟腑論,病因學,病理學等內容。

  天、人、性、命整體觀 闡述人與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的學說。人生存在自然界,並形成瞭社會。人與自然、社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東醫壽世保元》中已明確闡述瞭“天、人、性、命”之間的整體觀。“天”是指人生存著的自然環境,即“地方”、“天時”;社會條件,即“世會”、“人倫”。自然和社會是人賴以生存的條件,自然和社會的運動變化也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出現與之相應的人體的機能性、器質性或心理性反應,人通過對“居處”、“黨與”、“交遇”和“事務”的整治來創造自己的生存、繁衍條件,這就是《東醫壽世保元》所謂的“事務克修也,交遇克成也,黨與克整也,居處克治也”。至於怎樣整治人體生存繁衍的環境條件和社會因素,《東醫壽世保元》認為“性以慧覺”,“命以資業”,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指明瞭“有慧覺則生”,“有資業則生”。隻有“慧覺”才能認識極蕩之天時、極大之世會、極廣之人倫、極邈之地方,達到克修事務、克成交遇、克整黨與、克治居處的目的,使人體適應自然和社會的變化繼續生存下去。如人的抗禦疾病的能力,隻有認識疾病,才有抗禦疾病的方法。《東醫壽世保元》強調人的耳、目、鼻、口四器官對認識過程的重要性,指出“人之耳目鼻口觀於天地,天知也”,“耳聽天時,目視世會,鼻嗅人倫,口味地方”,就是說耳目鼻口是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和源泉,並通過這種認識過程使天和人、性和命連結成統一的整體。

  在途述天、人、性、命關系時該書認為:“大同者天也,各立者人也”,“博通者性也,獨行者命也”,“天時大同也,事務各立也;世會大同也,交遇各立也;人倫大同也,黨與各立也;地方大同也,居處各立也”,這就明確瞭綱目關系,既講明瞭綱舉目張的道理,又強調瞭人的能動作用,進一步指明瞭改造自然和社會是治本的根本措施,而要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存其心,養其身”、“修其身,立其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措施。

  天、人、性、命整體學說對指導醫療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揭示瞭病因學基本理論,即自然界引起的脾胃水谷、風寒暑濕為病;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心之愛惡所欲,喜怒哀樂偏著”也可致病。二是指導診療,即以社會因素所引起的喜怒哀樂的性情變化規律,指導辨象論治的診療過程。三是指導預防保健,即“簡約得壽,勤幹得壽,警戒得壽,聞見得壽”,“懶怠減壽,偏急減壽,嬌奢減壽,貪欲減壽”,“好賢樂善,天下之大藥也”,提出瞭自我預防保健的基本途徑。

  陰陽論 朝醫學基礎理論的哲學依據。以“太極生兩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四象生焉”的哲學理論為指導,解釋宇宙一切事物的變化,說明人的生理、病理,指導臨床實踐。陰陽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法則,也是朝醫學辨象論治的根本原則。朝醫學認為“天生萬物,有物有則,人形物也,人性則也,以人形其人性,有物有則,一而不二者謂之太極”,“性有性用,性用知也,形有形用,形而行也,一知一行,一生一成,易簡相得者謂之兩儀”。這就是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根源,人的一切組織器官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有機整體。《東醫壽世保元》稱:“太少陰陽之臟局短長陰陽之變化也。”朝醫學根據這一陰陽變化理論,把人分為太陽人、太陰人、少陽人、少陰人,指出辨象來之陰陽,正確的辨象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體質的本質。又稱:“哀怒之氣陽,順而上升;喜樂之氣陰,順而下降”,“上升之氣過多則下焦傷,下降之氣過多則上焦傷”,說明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過程是哀怒之氣和喜樂之氣、上升之氣和下降之氣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統一的協調過程,盡管疾病的發生及病理變化復雜多樣,但都可用陰陽變化來概括說明。還說:“哀怒相成,喜樂相資”,“哀性極則怒情動,怒性極則哀情動”,認為陰與陰、陽與陽之間具有相資相成的關系,提出不同個體陰陽多寡的天稟相對穩定的理論,把人分成幾類:過偏於陽者為太陽人,過偏於陰者為太陰人,少偏於陽者為少陽人,少偏於陰者為少陰人。認為:“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脾大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腎大脾小者名曰少陰人”,臟器大小,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整陰陽,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疾病的過程,所以“大者瀉之,小者補之”是朝醫學的基本治療原則。

  四象人論 朝醫學四象學說的基本理論和內容,是其辨象的依據。《東醫壽世保元》稱:“《靈樞》書中有太少陰陽五行人論,而略得外形,未得臟理,未盡精究也”,“餘生於醫藥經驗五六千載後,因前人之述,偶得四象人臟腑性理,著得一書名曰壽世保元”,“太少陰陽之短長變化,一同之中有四偏”,這就是“人稟臟理有四不同”,即太陽人肺大肝小,太陰人肝大肺小,少陽人脾大腎小,少陰人腎大脾小。人的臟局出現“四偏”,除“天理之變化”外,喜怒哀樂性情起著決定作用,即“太陽人哀性遠散而怒情促急,哀性遠散則氣註肺而肺益盛,怒情促急則氣激肝而肝益削,太陽之臟局所以成形於肺大肝小也;少陽人怒性宏抱而哀情促急,怒性宏抱則氣註脾而脾益盛,哀情促急則氣激腎而腎益削,少陽之臟局所以成形於脾大腎小也;太陰人喜性擴張而樂情促急,喜性擴張則氣註肝而肝益盛,樂情促急則氣激肺而肺益削,太陰之臟局所以成形於肝大肺小也;少陰人樂性深確而喜情促急,樂性深確則氣註腎而腎益盛,喜情促急則氣激脾而脾益削,少陰之臟局所以成形於腎大脾小也”,這是因為肺氣“直而伸”,與哀性相互應,哀性則遠散;脾氣“栗而包”,與怒性相互應,怒性則宏抱;肝氣“寬而緩”,與喜性相互應,喜性則擴張;腎氣“溫而畜”,與樂性相互應,樂性則深確。同時,樂情之陰氣逆動則損傷陽臟之脾;怒情之陽氣逆動則損傷陰臟之肝;哀情之陽氣逆動則損傷陰臟之腎;喜情之陰氣逆動則損傷陽臟之肺。這樣一“盛”一“削”,使人的臟局出現“四偏”。

  《東醫壽世保元》又描述瞭四象人的性氣和精氣,稱:“太陽之性氣恒欲進而不欲退;少陽之性氣恒欲舉而不欲措;太陰之性氣恒欲靜而不欲動;少陰之性氣恒欲處而不欲出”,“太陽之情氣,恒欲為雄而不欲雌;少陰之情氣,恒欲為雌而不欲雄;少陽之情氣,恒欲為外勝而不欲內守;太陰之情氣,恒欲為內守而不欲外勝”。太陽人“其性便便然”,少陽人“其性恢恢然”,太陰人“其性卓卓然”,少陰人“其性坦坦然”。這就使人的性情和性情對臟局促成的“四偏”成為辨象診斷的依據。《東醫壽世保元》還對性情在病因和保健方面的作用提出瞭理論依據,稱:“怒極者,怒之不勝,悲哀動中則肝魂亂也;哀極者,哀之不濟,忿怒激外則腎志亂也;喜極者,喜之不服,侈樂無厭則脾靈亂也;樂極者,樂之不成則喜好不定,則肺意亂也”,“太陽人恒戒暴怒深哀,少陽人恒戒暴哀深怒,太陰人恒戒浪樂深喜,少陰人恒戒浪喜深樂”。

  臟腑論 朝醫學對人體臟腑提出“五臟之心,中央之太極,五臟之肺脾肝腎四維之四象”的觀點用以解釋人體臟腑所在部位及其生理功能。朝醫學把人體臟腑所在部位劃分為四焦,臟分為四臟,腑分為四腑,水谷之氣分為四氣,營衛物分為四海,全身組織器官歸類為四黨與。

  四焦 就是把人的臟腑所在部位劃分成上焦、中上焦、中下焦、下焦。《東醫壽世保元》稱:“肺部位在媦下背上,胃脘部位在頜下胸上,故背上胸上以上謂之上焦;脾部位在膂,胃部位在膈,故膂膈之間謂之中上焦;肝部位在腰,小腸部位在臍,故腰臍之間謂之中下焦;腎部位在腰脊下,大腸部位在臍腹下,故脊下臍下以下謂之下焦”。

  四臟 即肺、脾、肝、腎。肺位為媦下背上,屬上焦;肺以呼,呼出體內之濁氣;肺充神,神是津海之清氣,出於耳成,入於頭腦而成膩海,“膩海者,肺之根本也”,是構成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基本物質;肺氣直而伸,有上升之力,是哀性之源;肺與胃脘、耳、頭腦、皮毛結為一群,稱作“肺之黨”。脾位為膂,屬中上焦;脾以納,出納水谷之府庫;脾充氣,“膜海者,脾之根本也”,通過氣促進人體機能;脾氣栗而包,有橫升之力;脾與胃、兩乳、目、背膂、筋結為一群,稱作“脾之黨”。肝位為腰,屬中下焦,肝以吸,吸收液之門戶;肝充血,“血海者,肝之根本也”,肝所貯存的血液是構成人體肌肉的基本物質;肝氣寬而緩,有放降之力;肝與小腸、臍、鼻、腰脊、肉結為一群,叫做“肝之黨”。腎位為腰脊下,屬下焦;腎以出,以放出精;腎充精,“精海者,腎之根本也”,腎貯存的精是構成骨骼的基本物質;腎氣“溫而畜”,有下降之力;腎與大腸、前陰、膀胱、骨結為一群,稱作“腎之黨”。

  四腑 即胃脘、胃、小腸、大腸。胃脘位為頜下胸上,屬上焦,胃脘通於口鼻,故對水谷之氣起上升作用;胃位為膈,屬中上焦,對水谷起停蓄作用;小腸位為臍部,屬中下焦,對水谷之氣起消導作用;大腸位為臍腹下,屬下焦,對水谷之氣起下降作用。

  四氣 即溫、涼、寒、熱。是制造津、膏、油、液四大營衛物的基本要素。《東醫壽世保元》稱:“水谷自胃脘而入於胃,自胃而入於小腸,自小腸而入於大腸,自大腸而出於肛門者;水谷之氣都數停畜於胃,而熏蒸為熱氣,消導於小腸而平淡為涼氣,熱氣之輕清者上升於胃脘而為溫氣,涼氣之質重者下降於大腸而為寒氣”。

  四海 即津、膏、油、液。朝醫學認為,水谷的溫涼寒熱“四氣”在體內開始演化,第一階段生成津、膏、油、液四大營衛物,經過前四海(津海、膏海、油海、液海)進入第二階段,生成神、氣、血、精四大氣血物,經過後四海(膩海、膜海、血海、精海)維持有機體各個器官的正常活動。它們的生成、循環與功能是:“津”,由“水谷溫氣自胃脘而化津,入於舌下為津海,津海者津之所舍也;津海之清氣出於耳為神,入於頭腦而為膩海,膩海者神之所舍也”;功能是“津海之清氣充滿於上焦為神”;“津海之濁滓補益胃脘”;“津海藏意”;“膩海之清汁入於肺,以滋肺元”;“膩海之濁滓則頭以直伸之力,鍛煉之而成皮毛”;“膩海藏神”。“膏”由“水谷熱氣自胃而化膏,入於膻間兩乳為膏海,膏海者膏之所舍也;膏海之清氣出於目而為氣,入於背膂而為膜海,膜海者氣之所舍也”;功能是“膏海之清氣充滿於中上焦為氣”;“膏海之濁滓補益胃”;“膏海藏慮”;“膜海之清汁入於脾,以滋脾元”;“膜海之濁滓則手以能收之力,鍛煉之而成筋”;“膜海藏靈”。“油”,由“水谷涼氣自小腸而化油,入於臍為油海,油海者油之所舍也;油海之清氣出於鼻而為血,入於腰脊而為血海,血海者血之所舍也”;功能是“油海之清氣充滿於中下焦為血”;“油海之濁滓補益小腸”;“油海藏操”;“血海之清汁入於肝,以滋肝元”;“血海之濁滓則腰以寬放之力,鍛煉之而成肉”;“血海藏魂”。“液”,由“水谷寒氣自大腸而化液,入於前陰毛際之內為液海,液海者液之所舍也”;“液海之清氣出於口而為精,入於膀胱而為精海,精海者精之所舍也”;功能是“液海之清氣充滿於下焦為精”,“液海之濁滓則大腸以下降之力,取其濁滓而補益大腸”;“液海藏志”;“精海之清汁入於腎,以滋腎元”;“精海之濁滓則足以屈強之力,鍛煉之而成骨”;“精海藏魄”。

  病因學 人與自然、社會是對立統一的整體,人體本身也是有機的整體,人體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隻有保持協調和平衡才能維持健康,如果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相對的平衡而發生各種疾病。《東醫壽世保元》稱:“脾胃水谷、風寒暑濕觸犯者為病”,“愛惡所欲、喜怒哀樂偏著者為病”,“嬌奢、懶怠、偏急、貪欲都減壽”;《東醫四象診療醫典》記載瞭飲食傷、勞役傷;《四象金櫃秘方》記載瞭打仆傷、蟲獸傷和酒、色、毒、蟲等。概括起來,朝醫的病因學有“四淫”、“四情”、“四心”、“四邪惡”、“四毒”、“四傷”。

  四淫 即風、寒、暑、濕。《東醫四象診療醫典》認為:風是空氣受寒熱影響漲縮而形成之流動而言,是自然氣候,然而一旦過激則變成無形之邪氣,成為致病之源,這就是風邪;寒則冬季之立氣,人體感寒則出現溫度放散,體表皮膚緊張而發熱,體內腸胃停水難運,是為寒邪;暑指夏月相火之令,若暑邪傳入肺胃則引起汗出而喘,煩渴多言,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等癥;若傳犯心包,隨血入腦則引起四肢搐搦,不省人事等癥,是為暑邪;濕是重濁有質之邪,分為外感和內生,因起居不慎而濕氣從皮膚傳入者曰外濕;因飲食不節而脾受損,運化失常成濕者叫內濕。雖外感重,內傷輕,但其重證者,外感心漸入臟腑,內生漸進經絡,是為濕邪。

  四情 即喜、怒、哀、樂。《東醫壽世保元》稱:“愛惡所欲,喜怒哀樂偏著者為病”,“太陽人哀心深著則傷表氣,怒心暴發則傷裡氣”;“少陽人怒性傷口、膀胱氣、哀情傷胃和大腸氣”;“少陰人樂性傷目、膂氣”,“喜情傷脾、胃氣”;“太陰人喜性傷耳、腦媦氣”,“樂情傷脾、胃脘氣”。

  四邪惡 即嬌奢、懶怠、偏急、貪欲。《東醫壽世保元》稱:“嬌奢減壽,懶怠減壽,偏急減壽,貪欲減壽”,是指情欲和心理因素對人體的致病作用。

  四毒 即酒、色、蟲、毒。《東醫壽世保元》稱:“酒色殺人者”,“酒毒枯腸”,“色勞竭精”;《東醫四象診療醫典》稱:“酒傷即飲酒過度……如滲入經絡則成為酒瘴”,“色傷腎則精室空虛,相火無制”,“酒色傷則氣血不足,精神圍憊”;又提出瞭蛔蟲和寸白蟲致病;《四象金櫃秘方》記載瞭砒石毒、金石毒、雄黃毒、輕粉毒、杏仁毒、硫磺毒、烏頭毒、狼毒毒、川椒毒、巴豆毒、蛇蟲毒、草蟲毒、牛馬肉毒、豬肉毒、狗肉毒、羊肉毒、雞肉毒、蝦蟆毒、魚蟹毒、水蛭毒、諸菜毒、煤炭毒、豆腐毒、萵苣毒等。

  四傷 即飲食傷、勞役傷、打仆傷、蟲獸傷。《東醫四象診傷醫典》稱:“人為飲食所生,飲食為脾胃所左右,因而不時的饑飽傷胃氣”,“如傷一次胃氣,則水谷之精氣不能化為陰陽行營衛,滋養身而百病生”;又稱:“筋與脾為一黨,勞役傷則傷脾氣”,“勞倦傷脾則生熱,內戕真陰,一身百證便生也”;《四象金櫃秘方》敘述瞭打傷骨、打傷筋、跌打損傷、傷損瘀血、墜傷和蟲獸傷的犬咬、蚊咬、毒蜂螯、蜘蛛傷、蜈蚣傷、熊虎傷等。

  四心 即怕心、懼心、不安定心、急迫心。認為這都是致病因素。

  病理學 四象醫學強調人體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發病機制,所患病證也各不相同。歸納起來有五種,即陰陽盛衰說、寒熱多寡說、臟器大小說、情志過不及說和六經病癥局限說。

  陰陽盛衰說 認為太陽人為過偏於陽之人,少陽人為少偏於陽之人,太陰人為過偏於陰之人,少陰人為少偏於陰之人。故陽人陽多陰少,陰人陰多陽少。四象人病理機制源於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東醫壽世保元》認為,“少陰人雖則冷勝,然陰盛陽格,敗陽外遁則煩熱而汗多也,此之謂亡陽病也;少陽人雖則熱勝,然陽盛陰格,敗陰內遁則畏寒而泄下也,此之謂亡陰病也”。又說“少陰人病一日發汗陽氣上升,人中穴先汗則病必愈也”。

  寒熱多寡說 認為陽人尤其是少陽人是天稟多熱體質,陰人尤其是少陰人是天稟多寒體質,所以陽人易得熱證,陰人易得寒證;《東醫壽世保元》稱:“古醫有言;頭無冷病,腹無熱痛,此言非也,何謂然邪?少陰人原來冷勝,則其頭痛自非熱痛而即冷痛也;少陽人原來熱勝,則其腹痛亦自非冷痛而即熱痛也。”因為少陽人屬多熱體質,少陰人屬多寒體質,所以即使陽人得寒證也應慎用或禁用人參、附子等熱劑,陰人得熱證則應慎用或禁用石膏、大黃、芒硝、柴胡等寒涼劑。

  臟器大小說 由於四象人臟局大小不同,所易患病證的病理病機也不同。太陽人“肺大肝小”,易患外感腰脊病和內觸小腸病;外感腰脊病即是解㑊病,內觸小腸病包括噎膈、反胃。太陰人“肝大肺小”,易患胃脘受寒表寒病和肝受熱裡熱病。胃脘受寒表寒病包括仲景桂枝湯證、寒厥證;肝受熱裡熱病包括陽毒及瘟疫燥熱證、食後痞滿證及腿腳氣無力證、泄瀉、咳嗽、哮喘、胸腹痛、腹張、浮腫、中風等。少陰人“腎大脾小”,易患腎受熱表熱病和胃受寒裡寒病。腎受熱表熱病包括太陽傷風證、下焦血證、胸結咳證、吐蛔證、胃傢實證、大黃承氣湯證、脾約證、亡陽證、當歸回逆湯證;胃受寒裡寒病包括痞證、陰毒、直中陰經、厥證、泄瀉、瘟黃等。少陽人“脾大腎小”,易患脾受寒表寒病、胃受熱裡熱病。脾受寒表寒病包括結胸證、亡陰證、發狂譫語證、大青龍湯證、小柴胡湯證等;胃受熱裡熱病包括陽厥、消渴、白虎湯證、桂枝各半湯證等。

  情志過不及說 情志指“四情”,即喜怒哀樂。《東醫壽世保元》認為:“哀怒之氣陽也,順動則順而上升;喜樂之氣陰也,順動則順而下降。”“哀怒之氣順動則發越而上勝”,“喜樂之氣順動則緩安而下墜”。若“上升之氣過多則下焦傷”,“上升之氣逆動而並於上則肝腎傷”;若“下降之氣過多則上焦傷”,“下降之氣逆動而並於下則脾肺傷”。又認為:“哀怒相成”,故“哀性極者怒情動,怒性極者哀情動”。如“太陽人哀極不濟則忿怒極外;少陽人怒極不勝則悲哀動中”。“喜樂相資”,故“樂性極者喜情動,喜性極者樂情動”。如“少陰人樂極不成則喜好不定;太陰人喜極不服則侈樂無厭”。這就是喜怒哀樂之氣過多則逆動,性極則情動之意。

  六經病證局限說 《東醫壽世保元》認為:“六條病證中,三陰病皆少陰人病證也;少陽病證即少陽人病證也;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則少陽人、少陰人、太陰人病證均有之,而以少陰人病證居多也。”又稱“歧伯所論巨陽、少陽、少陰經病皆少陽人病也;陽明、太陰經病皆太陰人病也;厥陰經病少陰人病也”。

臨床診治

  在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朝醫學的臨床診治包括:對臨床病證的分類;在診斷上采取先辨象,後辨證,辨象重於辨證的方法;藥物依四象加以分類,強調按象用藥;並在此基礎上組成四類方劑,以用於相應之象患者的各種病證。

  病證分類 朝醫學在臨床上將病證分為外感諸病和內傷雜病兩大類,分屬於內、外、婦人、小兒、五官等科。外感諸病包括傷寒、中風、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等42種;內傷雜病包括飲食傷、虛勞、霍亂、咳嗽、鬱證、浮腫、脹滿、消渴、黃疸、瘧疾、積聚、痰飲、癰疽、中毒、蟲獸傷等119種;婦人病證29種;五官病證10種。

  診斷 先辨象,後辨證是朝醫學在診斷上的獨到之處。辨象為診斷的關鍵,如果辨象一錯,則臨證施治將一錯到底。

  辨象 應依“四象人辨象綱要”區別患者屬於何象,其中太陽人,腦媦之氣勢盛壯,而腰圍之立勢孤弱;容貌方圓;性質長於疏通,才幹能於交遇、性情暴怒深哀,欲進而不欲退;龍之性。太陰人,腦媦之氣勢孤弱,而腰圍之立勢盛壯;形貌上窄下寬,肌肉堅實,氣象儼然;性質長於成就,才幹能於居處,厚重沉默,言寡;性情有浪熱深喜,欲靜而不欲動;牛之性。少陽人,胸襟之包勢盛壯而膀胱之坐勢孤弱,形貌唇頜淺薄,上盛下虛;性質長於剛武,才幹能於事務,才氣明敏;性情暴哀深怒,欲舉而不欲措;馬之性。少陰人,膀胱之坐勢盛壯而胸襟之包勢孤弱;形貌月形,肌肉浮軟;性質長於端重,才幹能於黨與;性情有浪喜深樂,欲處而不欲出;驢之性。

  辨證 根據上述辨象原則辨象後,進行寒熱分型,以望、聞、問、切四診法辨證分析病史、病證、病位和病性,確定病名和病情。望診,包括望神志、氣色、姿勢、四官(耳目鼻口)、咽喉、皮膚、舌象、排瀉物等;聞診,包括聽聲言(言語、呼吸、喘氣、咳嗽、嘔吐)、氣味(口氣、汗氣、痰氣、二便氣、嘔吐物);問診,包括問現病史、既往史、傢族史、藥物史、癥候(寒熱、汗液、疼痛、睡眠、食欲、口味、二便、月經);切診,包括按診和脈診。同時,參照四黨與吉證、兇證等內容作出診斷。

  藥物 “藥乃局限於人”,是朝醫學所獨有的藥性觀。朝醫學註重人體對藥物的選擇性。一些藥物對一些人的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而對另一些人不僅不起治療作用,反而有嚴重的副作用。朝醫學認為這是由於人的天稟臟局強弱、陰陽分佈、氣質特點、體質不同而產生的特殊現象。因此,提出瞭藥物歸象、按象要藥、辨象施治、隨證加減的用藥規律,闡明瞭藥物的異象反應原理,把藥物分成太陽人藥、太陰人藥、少陽人藥、少陰人藥,嚴格按象用藥,不可混用。

  方劑 臨證施用的方劑來源有二。一是以辨象立法為基礎組成的四象方劑;二是借用適用的中醫方劑。四象方劑由四象人藥物組成,嚴格遵循“藥乃局限於人”的藥性觀,在辨象立法的基礎上按不同象臟器的大與小和正中臟器的大與小,以補小瀉大的原則選擇適當藥物組成。四象方劑分為四大類,即太陽人方劑、太陰人方劑、少陽人方劑、少陰人方劑。

  太陽人方劑 根據太陽人“肺大肝小”的臟局特點和“過陽陰少、肝虛”的病因病機,以瀉陽補陰原則,由太陽人要藥組成的一組方劑,治療太陽人諸病證。代表方劑有五加皮壯脊湯、獼猴藤植腸湯。

  太陰人方劑 根據太陰人“肝大肺小”的臟局特點和“血濁氣澀,肺虛過燥”的病因病機,以通利、補肺、瀉肝的原則,由太陰人要藥組成的一組方劑,治療太陰人諸病癥。代表方劑有調胃承氣湯、葛根解肌湯、清心蓮子湯、熱多寒少湯、麻黃定痛湯、牛黃清心丸、鹿茸大補湯等。

  少陽人方劑 根據少陽人“脾大腎小”的臟局特點和“過陽損陰、腎虛過熱”的病因病機,以清熱、瀉陽、補陰、補腎的原則,由少陽人要藥組成的一組方劑,治療少陽人諸病證。代表方劑有荊防敗毒散、荊防導赤散、荊防地黃湯、豬苓車前子湯、獨活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十二味地黃湯、地黃白虎湯、涼膈散火湯、木通大安湯等。

  少陰人方劑 根據少陰人“腎大脾小”的臟局特點和“血奪氣敗,脾虛過冷”的病因病機,以補溫、散寒、補脾胃、瀉腎的原則,由少陰人要藥組成的一組方劑,治療少陰人諸病證。代表方劑有黃芪桂枝附子湯、人參桂枝附子湯、人參桂枝附子理中湯、官桂附子理中湯、寬中湯、理中湯、大補湯、蘇合香元、香砂六君子湯、藿香正氣散、補中益氣湯等。

預防保健

  朝醫學對預防保健極為重視。《東醫壽世保元》強調“救病千萬,以兩言決之,曰:莫如預防二字”。並從四方面提出瞭具體的方法。①強調精神心理修養教育對疾病預防的重要性。《東醫壽世保元》指出:“心之愛惡所欲,喜怒哀樂偏著者為病”。又說:“天下之受病都出於妒賢嫉能,天下之救病都出於好賢樂善”,故曰:“妒賢嫉能,天下之多病也;好賢樂善,天下之太藥也。”從而提出瞭加強傢庭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說:“幼年七、八歲前,聞見未及而喜怒哀樂膠著則成病也,慈母宜保護之也;少年二十四、五歲前,勇猛未及而喜怒哀樂膠著則成病也。智父能兄宜保護之也。”“警戒而聞見則長壽。”“壯年三十八、九歲前則賢弟良朋可以助之也;老年五十六、七歲前,孝子孝孫可以扶之也。”“天下喜怒哀樂之暴動浪動者,都出於行身不誠而知人不明也。”“人事之修不修,命之傾也。”“人傢,凡事不成,疾病連綿,善惡相持,其傢必將敗之地,唯明哲之慈父孝子處之有術也。”②提出四象人的養生之道。《東醫壽世保元》根據“四象”人的精神心理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太陰人察於外而恒寧靜怯心,少陽人察於內而恒寧靜懼心,太陽人退一步而恒寧靜急迫之心,少陰人進一步而恒寧靜不安定之心,如此則必無不壽”;“太陽人恒戒怒心,少陽人恒戒哀心怒心,太陰人恒戒樂心喜心,少陰人恒戒喜心樂心,如此則必無不壽”等養生之道。指出心靈創傷對健康的危害性,並告戒如受心靈創傷,“以刀割臟,一次大動,十年難復”。③強調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勞逸得當,有規律的飲食起居,依病情的需要服用藥物方對健康有利。故《東醫壽世保元》指出:“怠慢則必天,謹勤則必壽”、“懶怠減壽”、“勤幹得壽”、“有勤幹則福壽”,“養生之術,每欲小勞,但莫大疲”,強調瞭勞動對健康的重要性。還認為:“簡約得壽”、“嬌奢減壽”、“貪欲減壽”、“饑者之腸,急於得失則腸氣蕩矣”、“饑而安饑則腸氣有守”、“故飲食以能忍饑而不貪飽”、“人可日再食,而不四、五食也,又不可即食後添食,如此則必無不壽”等等,指出瞭節制飲食的必要性。說:“膏粱雖則助味,常食則損味;羊裘雖禦寒,常著則攝寒,故膏粱、羊裘猶不可以常食常著。”“酒色財權,自古所戒,謂之四堵墻而比之牢獄,非但一身壽夭,一傢禍福之所系也。”還指出:“衣服以能耐寒而不貪溫”,提出瞭酒色對健康的危害和平毒鍛煉對身體的益處以及嬌奢生活對健康的危害。對於藥物的服用,《東醫壽世保元》指出:“有病者,可以服藥,無病者,不可以服藥;重病可以重藥,輕病不可以重藥;若輕病好用重藥,無病者好服藥,臟氣脆弱,益招病矣”,“常服藥之有害,則反為百倍於全不服藥之無利也”,“有病者,明知其證則必不可不服藥;無病者,雖明知其證,必不可服藥,歷觀於世之,服阿片煙、水銀、山參、鹿茸者,屢服則無不促壽者”,明確地闡明瞭用藥的科學道理以及亂用藥對健康的危害。④強調醫學知識的普及對健康保健的重要作用。《東醫壽世保元》說:“萬室之邑,一人陶則器不足也;百傢之村,一人醫則活人不足也,必廣明醫學,傢傢知醫,人人知病,然後可以壽世保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