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科醫傢。字毓仁,號若虛。江蘇南通人。年輕時開始學外科,廣覽各傢醫籍,業醫40餘年,積累瞭豐富的臨床經驗,多次治癒疑難病癥。他治學嚴謹,註重汲取前人的經驗,認為“勤讀先古明醫確論之書,須旦夕手不釋卷,一一參明,融化機變,印之在心,慧之於目,凡臨證時自無差謬矣”。又通過臨床實踐,體會到外科難於內科,因外科單靠內治而無外治,療效多不顯著,而前人的外科著作和當時的外科醫生多偏重內治,所以他強調:“凡欲消瘡,先斷根本,次泄毒氣,使毒自衰,無得內攻為妙。”形成瞭瞭消、托、補內治與用刀針外治並重的治療特點。著有《外科正宗》(1617)一書,此書系搜集明以前的外科有效方藥,並結合個人經驗編寫而成。書中細載病名,各附治法,後列驗方和方藥,條理清晰,十分完備。所記鼻息肉摘除、氣管縫合、咽喉食道異物摘出等,均為中醫外科史上較突出的成就。關於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腸癰(闌尾炎)的診斷亦達到一定的水平。他還認為“外科尤以調理脾胃為要”。反對無原則的忌口,這確實符合臨床實際。此外,他很重醫德,提出醫傢不得計較酬金,不得擅離職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