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醫史學傢。1889年3月10日生,1976年2月3日卒。字冶愚、也愚,晚年自號紅杏老人。江蘇省鎮江市人。中國第一部醫學通史專著作者及醫史學奠基人之一。早年畢業於上海中日醫學校,1910年就學於丁福保現代醫學函授學校,曾發起成立醫史研究組織。抗日戰爭期間,任職於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調北京工作。曾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醫史研究室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常委。

  陳邦賢早年即有志於研究中國國醫學史,提出過中國醫學史研究課題,意在促進中國醫學研究水平的提高。1919年,他首次出版瞭木刻線裝的《中國醫學史》,以斷代的體裁,撰述中國七代醫學史,對其後的醫史研究的影響深遠。該書於1937年修訂,增加瞭中國疾病史的內容,被收入商務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後日人山李成之助將此書譯成日文在東京出版。50年代以後,他力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醫史研究,再次修訂《中國醫學史》。他一生發表醫史學術論文數十篇,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他曾認為中醫與其將來受人取締和排斥,莫如自己先學習西醫,吸收西醫之長,以補充中醫之學問,俾中西貫通,這樣才不致於固步自封,才可避免被淘汰。這一論斷是他長期從事研究和處理中西醫學術關系的基本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