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外邪後,邪伏體內,鬱而化熱,過時邪熱由裏向外透發的一類溫病。又稱伏氣溫病。也可由新感外邪所誘發,稱新感引動伏邪。春溫、伏暑、溫毒等皆屬此類。伏邪溫病初起即以裏熱熾盛、津傷液耗為特點。如壯熱、尿赤、煩渴、舌苔厚膩或光紅無苔等。本病屬臨床常見病,病情險重,變化較多,病程長。以清泄裏熱為主要治療原則。

  伏邪溫病的機理源於“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經晉代王叔和闡發而成為溫病病因的重要理論,直至清代才形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伏邪溫病學說問世後,許多醫傢的看法不盡一致:一是從根本上否定伏邪學說,以明代吳又可為代表。通過否定伏邪學說,重新尋找溫病的病因,使溫病擺脫傷寒學說的桎梏而自成體系。一是充實和發展瞭病因學說,使之更好地用於溫病。如晚清劉恒瑞《伏邪新書》把伏邪的范圍由伏寒擴大為六淫伏邪。此外,一些溫病學傢把春溫、伏暑、溫毒等病歸屬為伏邪溫病范疇,詳加闡發,豐富瞭伏邪溫病的論治經驗。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為,伏邪溫病是溫病的一種證型,以初起即見裡熱津傷為主要表現而區別於新感溫病。

  對於邪伏的部位,古人觀點不同。晉、唐時期醫傢多持王叔和的“寒毒藏於肌膚”說;清代喻嘉言、張璐、葉天士等主張邪伏少陰說;俞根初等發展瞭邪伏募原(也稱膜原,指表裡之間的部位,或胸膜和膈肌間的部位)的觀點等等。但邪熱久鬱,初起發病即以裡熱熾盛為特點的認識是一致的。

  伏邪由裡透發,若無新感引動,則無惡寒,逕見氣分裡熱之證,汗出,高熱不退,口渴,脈洪大或滑數,治以苦寒或辛寒清氣泄熱為主,常用黃芩湯、白虎湯等。若兼見腹滿大便幹結,宜清熱攻下,常用涼膈散加減。若熱邪逆傳心包,高熱,譫妄,神昏,治宜清心開竅,用清宮湯、安宮牛黃丸。邪陷營分則譫妄,斑疹隱現,舌絳,治宜涼營泄熱,用清營湯。邪陷血分則神昏,斑疹密佈,出血,舌深絳,治宜涼血散血,用犀角地黃湯。邪熱傷陰,熱盛動風,多致痙厥之變,治宜涼肝熄風,用羚羊鉤藤湯。後期每致耗傷肝腎真陰,而致虛風內動,心中憺憺,手足蠕動,治宜咸寒滋陰,用三甲復脈湯、大、小定風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