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面部、胸背部等處毛囊和皮脂腺的一種慢性炎癥。因所生丘疹如刺,能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故名。好發於青春期男女,成年男子也可發病,有一定自愈傾向。相當於西醫的痤瘡。治療以養陰清熱通腑為原則。

  本病在隋代《諸病源候論》中稱面瘡。明代《外科正宗》中定名為粉刺。清代《醫宗金鑒》認為此病由肺經血熱所致。

  粉刺多因肺經風熱薰蒸皮膚而成;或由於過食辛辣油膩之品,生濕生熱,阻於皮膚所致;或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日久化痰,濕鬱化熱,濕熱挾痰,凝滯皮膚而生。

  粉刺為毛囊性丘疹,臨床常見有兩種:①黑頭粉刺,又稱開放性粉刺,在擴大的毛孔中有明顯的小黑點,與皮面平行,或略高於皮面,用手指擠壓,有小米或米粒樣白色脂栓排出,頂端黑色是色素沉著所致。②白頭粉刺,又稱封閉性粉刺,為灰白色輕度高起的針尖到針頭大的小丘疹,不易看到毛囊口,挑破皮膚方能擠出脂栓,沒有色素沉著,以上兩種,均可發生小膿皰,周圍色紅,破潰痊愈,遺留暫時的色素沉著和輕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結節、膿腫、囊腫及疤痕等多種形態的損害;有的破潰後形成多個竇道和疤痕,嚴重者呈橘皮臉。自覺稍有瘙癢和疼痛,病程數年或十多年。

  粉刺的臨床辨證有三種證型:①肺經風熱。證見皮疹潮紅、焮熱,腫痛,或有膿皰,苔薄黃,舌質紅,脈細數等。治宜疏風宣肺清熱,用枇杷清肺飲加減。②腸胃濕熱。證見皮疹紅腫疼痛,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苔黃膩,脈細數等。治宜清熱化濕通腑,用茵陳蒿湯加減。③脾失健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或伴有納呆,便溏,神疲乏力,苔薄白,脈濡滑等癥狀。治宜健脾化濕、化痰軟堅,用參苓白術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外治:可用顛倒散洗劑或痤瘡洗劑外搽,每日3~5次。護理應註意:①經常用溫水、硼酸肥皂洗滌;②禁止用手擠壓皮疹;③少食油膩、辛辣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