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津不足,臨床以口鼻乾燥、乾咳無痰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感冒、咳嗽、肺癆、肺癰、肺痿,以及西醫的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疾病。外感時令燥邪,或久咳均可傷肺耗津,引起肺燥證。外界燥邪傷肺多發生在秋季,故又稱秋燥。肺燥據其成因分外燥與內燥兩類。據外感時令燥邪的性質不同,外燥又可分為涼燥及溫燥。

  歷代醫傢對肺燥多有論述,在《內經》及金元劉河間《素問玄機原病式》有關燥病論述的基礎上,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論述瞭肺燥證的臨臨床表現及治療方藥。清代喻嘉言《醫門法律》立專篇論燥,創立瞭清燥救肺湯,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對溫燥、涼燥進行分條論治。

  肺燥的病因病機有內外兩個方面:外因為感受時令燥邪,燥為秋令主氣,內應於肺,侵襲人體,先犯上焦肺衛,外則衛氣失和,內則肺氣失宣,故燥邪襲肺常先有外感表證,隨之出現肺燥征象。根據燥邪偏寒與偏熱的不同,又可分涼燥襲肺和溫燥襲肺。日久燥邪未解,導致肺燥化火,耗劫肺陰,灼傷肺絡,成為肺燥陰傷證。內因方面則由久咳傷津,陰虛內燥,肺失滋潤,以致肅降無權,肺氣上逆,出現陰虛肺燥。

  肺燥證的辨證要點是口、唇、鼻、咽幹燥,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咳吐不爽,舌面少津等癥狀。臨床上肺燥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①涼燥襲肺。除上述主癥外,可有惡傷發熱、無汗、頭痛、身痛等表證,舌苔薄白而幹,脈浮弦,早期痰清稀。②溫燥襲肺。具備肺燥主癥,可伴有發熱、微惡寒、少汗、骨節酸痛、咽喉幹痛等,舌尖紅、舌苔薄黃而幹,脈象浮數。③燥氣化火。多由外燥襲肺發展而來,除肺燥主癥外,尚見身熱、煩渴、氣逆而喘,甚或胸脅滿痛、咳痰帶血,或胸腹灼熱、大便幹結、舌苔薄黃而燥、舌質紅、脈數。④氣陰兩虛。燥熱之邪不解,耗陰傷氣,氣陰兩虛,多見幹咳氣短、咽喉幹癢、聲音嘶啞,稍勞則汗出作咳,或時有潮熱、舌紅嫩、少苔、脈虛細或兼數。

  肺燥的治療以潤燥養肺為主。涼燥兼疏散風寒,以香蘇蔥豉湯、杏蘇散為代表方;溫燥兼清熱解表,以桑杏湯為代表方;燥氣化火傷陰者以清熱益氣養陰,用清肺救燥湯為代表方;陰虛肺燥則用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為代表方。外感燥邪,一般病程較短,若治療及時,較易治愈。內燥則病程較長,較為難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