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邪犯肺,肺氣失宣,臨床以咳嗽、痰喘、發熱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可見於咳嗽、哮喘、風溫、肺癰,以及西醫的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等疾病。

  有關肺熱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瞭肺熱成癰的病理轉化過程和臨床癥狀。後世又有發揮,尤其是清代葉天士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論,進一步明確瞭溫熱邪氣侵襲人體可直犯肺臟,導致肺熱證候。

  凡外感風熱、溫熱邪氣停留於肺肺,或風寒犯肺鬱久化熱,或體內痰蝕化熱蘊結於肺,或其他臟腑熱盛熏蒸於肺,均可成為肺熱證。

  肺熱證的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息,胸悶,咳痰黃稠,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肺熱證在風溫犯肺及痰熱壅肺的病證中較多見。風溫犯肺,熱邪深入,壅塞氣道,肺的宣降失常,熱灼肺津,除上述肺系主證外,尚見高熱、口渴、汗出等,若熱傷肺絡則可見痰中帶血或血痰,胸脅刺痛。痰熱壅肺所致的肺熱,可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風寒入裡化熱,熱灼肺津而為痰熱;二是內有痰濁化熱,停聚於肺,痰熱壅塞肺竅,可見喘急面紅,胸悶熾熱,痰黃稠粘,咳吐不爽,或痰帶血絲,舌苔黃膩或幹。

  因肺與大腸的表裡關系,肺熱壅盛,肺氣不降,腑氣不通,可出現腹脹,大便不通或熱邪下迫大腸而致大腸熱泄。

  肺熱的治療以清熱化痰、宣肺平喘為主,代表方劑為麻杏石甘湯。風溫犯肺宜宣肺清熱,可選銀翹散、桑菊飲等;肺熱成癰者宜清肺解毒、祛痰,可選千金葦莖湯與黃連解毒湯;痰熱腑實,大便不通者選用宣白承氣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