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之一。首載於《素問·骨空論》,《難經》作瞭進一步論述,將本經脈納入奇經八脈。晉代《針灸甲乙經》載入本經脈所轄腧穴。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對本經脈循行分佈載述較詳。明代李時珍集前人之論述,編成《奇經八脈考》,使本經脈循行分佈及病候載全。“督”有都統之義,諸陽脈皆交會於督脈,故督脈為“陽脈之海”。

  循行 《素問·骨空論》所載督脈的循行與《難經》所載不同。綜合起來看本經脈應應由四支脈組成。第一支起始於胞中,即小腹以下小骨盆內之中央,依女子而言則進入陰道之孔(廷孔,即尿道口之下端),在男子則沿陰莖而下行,然後沿著前陰向下到達前後陰之間(篡間,會陰穴處),繞至會陰之後,分兩支繞過臀時到達足少陰經自股內後緣上行之支,再與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柱兩旁的第一側線相合,穿過脊內而屬於腎。第二支是與足太陽徑同起於內眼角,上行額部兩側支脈交會於頭頂最高處(巔上),進入顱腔絡於腦,然後返回來出於頭頂最高處再分兩支下行於頸項部,然後再沿著肩背部(肩膊)之內側,即足太陽經第一側線,於脊柱兩旁下行抵達腰中,進入膂肉之內而絡於腎。第三支是從小腹直接上行,貫穿臍部中央,上行穿過心,進入喉部,上行過下頜部(頤)環繞於口吻唇旁分兩支向上聯系於眼睛下面的中央部。第四支是起始於會陰穴處(下極之俞),向右側於脊柱內上行,到達風府穴處,進入顱腔而屬於腦,此為行於後正中線支。由風府穴處再上行至頭頂最高處,沿前額之正中下行到達鼻柱(見圖)。

督脈循行線路圖

  病候 本經脈經氣失常所發生的病證為脊柱強直,角弓反張,疼痛,厥冷;又可見從小腹有氣向上沖達心部而疼痛,得不到大小便,是為沖疝病;女子為不孕癥;小便淋漓不盡(癃),痔和遺尿癥,咽喉部幹燥,癲癇癥等。

  本經脈腧穴 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錄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