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入人體穴位的毫針上用電針機通以微量低頻脈衝電流,以加強穴位針刺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毫針刺法的主治病癥。器械包括毫針和電針機兩部分。毫針一般選用26~28號針。有時為瞭集中在針尖上放電,可在針體上塗一層高強度絕緣漆,針尖處將漆刮掉後使用。電針機的種類有:①蜂鳴式電針機。特點是利用電鈴振盪原理使直流電變成脈衝直流電,再經感應線圈而產生感應電流。所發出的電流波形窄如針狀,適用於臨床。但有輸出電量不穩定、頻率調製困難、耗電量大和噪音高等缺點,目前已很少應應用。②電子管電針機。特點是利用電子管產生多種震蕩。優點是振蕩波形種類多,頻率調制范圍廣,工作性能較穩定。缺點是要有交流電源,安全性不高,體積較大,防震能力差。目前已少用。③半導體電針機。用半導體元件制作而成。因其不受電源種類限制,具有安全、省電、體小、量輕、耐震等優點,目前臨床上最常用。

  使用方法 電針機在使用前,必須先把強度調節旋鈕調至零位(無輸出),再將電針器上每對輸出的兩個電極分別連接在兩根毫針上。一般將同一對輸出電極連接在身體的同側,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電針時,更不可將兩個電極跨接在身體兩側。通電時調節電鈕,使電量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無,忽小忽大,使患者產生恐懼。電量的大小,因電針機的種類及病人不同而異,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臨床治療,一般持續通電15分鐘左右,從低頻到中頻,使病人出現酸、脹、熱等感覺或局部肌肉作節律性的收縮。如作較長時間的電針治療,病人會逐漸產生適應性,即感到刺激漸漸變弱。此時可適當地調節旋鈕,以增強電量,或采用間歇通電的方法。倘兩極中有一極電量較大,一極較小,較大的一極合適時,較小的一極則感電力不足。因此應常變換極向,變換時,先撥轉旋鈕,使電由大到小地達於零值,再換極向。換好後,再通電並調節旋鈕使電量合適。

  單穴使用電針時,可選取有主要神經幹通過的穴位(如下肢的環跳穴等),將針刺入後,接在電針機的一個電極上,另一極則接在用水浸濕的紗佈上,作為無關電極,固定在同側經絡的皮膚上。如果在相鄰近的一對穴位進行電針時,兩根毫針之間要以幹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響療效,損壞機器。

  治療結束後,應先將電量降至零值,關閉電源,然後從針柄上除去電極夾,並將刺入組織的毫針拔出。術終還要註意清點針數,檢查針刺部位,以免發生遺針或續發出血。

  處方選穴 可按經絡選穴,也可結合神經的分佈選取有神經幹通過的穴位及肌肉神經運動點。例如,頭面部的聽會、翳風(面神經);下關、陽白、四白、俠承漿(三叉神經)。上肢部的頸夾脊6~7,天鼎(臂叢神經);青靈、小海(尺神經);手五裡、曲池(橈神經);曲澤、郄門(正中神經)。下肢部的環跳、殷門(坐骨神經);委中(脛神經);陽陵泉(腓總神經);沖門(股神經)。腰骶部的氣海俞(腰神經);八髎(骶神經)。

  穴位的配伍 一般根據受損部位的神經支配。例如:①面神經麻痹,取聽會或翳風為主穴,額部配陽白,顴部配顴髎,口角配地倉,眼瞼配瞳子髎。②上肢癱瘓,以天鼎或缺盆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頭肌配臑會,肱二頭肌配天府;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為主,配手五裡或四瀆。③下肢癱瘓,股前部以沖門或外陰廉為主,加配髀關或箕門;臀、腿後部以環跳或秩邊為主,小腿後面配委中,小腿外側配陽陵泉。在針刺主穴和配穴時,最好針感能達到病變部位後,再接通電針器。

  適應癥 凡用針灸治療有效的病證均可用電針治療。其中對癲癇、神經官能癥、神經痛、神經麻痹、腦血管意外後遺癥、小兒麻痹後遺癥、胃腸疾病、心絞痛、高血壓等療效較好。在針刺麻醉手術中,電針更有獨特的優點。

  註意事項 臨床使用電針應註意:①每次治療前,檢查電針器輸出是否正常。治療後,須將輸出調節電鈕等全部退至零位,隨後關閉電源,撤去導線。②電針感應強,通電後會產生肌收縮,須事先告訴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準備,更好地配合治療。③對患有嚴重心臟病病人,應用電針時應嚴加註意,避免電流回路經過心臟;在鄰近延髓、脊髓等部位用電針時,電流的強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強電刺激,以免發生意外。④曾作為溫針使用過的毫針,針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導電不良,有的毫針針柄由鋁絲繞制,並經氧化處理成金黃色,導電性能也不好。這類毫針最好不用,如使用時須將輸出電極夾在針身上。⑤在使用電針時,如遇到輸出電流時斷時續,往往是電針機的輸出部分發生故障或導線根部有斷損,應修理後再用。⑥毫針經多次使用後,針身容易產生缺損,在消毒前應加以檢查,以防斷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