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較長時間受寒冷和潮濕侵襲而使局部血脈凝滯所引起的常見皮膚肌肉損傷。體質虛弱、不耐寒冷者易患凍瘡。多發生於手、足、面部、耳、鼻等暴露部位。有慣發性,每年一到寒冷季節,原患處會再出現凍瘡。

  凍瘡病名始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嚴冬之月,觸冒風雪寒毒之氣,傷於肌膚,氣血壅澀,因即瘃凍,焮赤疼腫,便成凍瘡,至皮肉爛潰,重者肢節墮落。明代《外科啟玄》中也說明,凍瘡多因身體虛弱,外受寒濕之邪而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患部失失去氣血溫煦濡養而生。

  臨床上可將凍瘡分為輕證和重證兩種。輕者受凍後皮膚先蒼白後紅腫,著冷後刺痛或麻木,得暖後發癢,一般10天左右可自行消散而愈,不留後遺癥。重者受凍皮膚呈灰白或暗紅或青紫,並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或腫塊,疼痛較劇或局部感覺消失,如出現紫血皰,勢將潰爛,一般收口較慢,需經1~2個月或氣溫轉暖時方能痊愈。若潰爛范圍較大合並感染者,有少數可發生邪毒內陷。

  凍瘡的治療,主要為外治。初起輕者用紅靈酒或薑汁辣椒頻擦,若已潰爛,用生肌玉紅膏或按外科潰瘍處理。內治用於重證,宜溫經祛寒、和營通絡,用桂枝湯加當歸紅花或當歸四逆湯。若有氣血衰弱者,則需調補氣血、溫通血脈,用人參養榮湯。若潰爛染毒,邪毒熾盛或邪毒內陷,宜涼血清熱解毒,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凍瘡的預防重於治療。通常要註意手足、面、耳等暴露部位的保暖,並註意保持幹燥。平時穿著衣服鞋襪不宜過緊。此外,加強體質鍛煉,增加機體抗寒能力也是預防凍瘡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