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學概念,又稱風邪。風邪致病有外因和內因之分。外風本指自然界中因空氣流動而形成的一種氣候或環境狀態,為春季的主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境狀態能使正氣虛弱或體質易感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風便成為致病因素,屬六淫之一。內風則指由多種原因引致的體內陽氣亢逆變動所形成的病理狀態的性質,與肝的病變密切相關。外風與內風雖有區別,但在臨床上都有發病迅速、變化多端的特點。

  風雖屬春季之主氣,但四季皆有,故外風風致病無季節性;又寒、濕、燥、熱(火)等邪多依附於風而侵犯人體,或風與體內痰、濕相結合致病。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濕、風寒濕痹等,所以外風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是六淫病邪中的主要致病因素,故有“風者,百病之始也”,“風者,百病之長也”之說。外風屬陽邪,其性輕揚開泄,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使皮毛腠理開泄,出現頭痛、出汗、惡風等癥狀。外風還具有善行數變的特性,故致病後病位遊移,行無定處,如風痹(行痹)呈遊走性關節疼痛;皮膚風疹來勢急劇,其癢難忍,但有時去也迅速。消退後常不留痕跡。外風所致病證較多,應依據其癥狀和體征來確定所侵犯的人體部位,以及兼挾的其他邪氣(或性質)。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外風兼挾寒或熱邪,侵犯人體肺衛,產生發熱、頭項疼痛、惡風、畏寒、咳嗽等癥狀,俗稱傷風、感冒。對外風所致病證的治療總以祛風為主,同時兼治其他邪氣,如風寒感冒用辛溫解表的方法,風熱感冒用辛涼解表的方法。

  內風大多由肝臟功能失調所致,故又稱肝風內動。與外風所致病證不同,內風致病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可出現眩暈、抽搐、痙攣、顫抖、蠕動、口眼㖞斜,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肢體異常運動的癥狀,古人因此而類比為風。內風證的產生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和血虛生風等,引致體內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肝陽化風多由於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恣酒縱欲等,致肝氣不能疏泄,鬱而化火,或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亢盛而化風,上升巔頂或橫竄脈絡,從而導致卒倒昏不知人,又稱為“中風”(與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大體相同)。熱極生風多在急性熱病的極期,由於熱邪熾盛,燔灼肝經,陽熱亢盛而化為內風,出現神昏、抽搐等癥。陰虛風動多見於熱性病的後期,或嚴重的汗、吐、泄瀉之後,此時陰液枯竭,肝所主的筋脈無以濡養,臨床可見筋攣肉蘄,手足蠕動等癥。血虛生風多由於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肝藏血不足,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至手足拘攣不伸等癥。診斷內風證候,應依據其各自的臨床癥狀與體征進行,中醫學稱此為辨證求因或審證求因。治療應針對各自的病因,如肝陽化風者宜平肝熄風,熱極生風者宜清熱熄風,陰虛風動者宜育陰熄風,血虛生風者宜養血熄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