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始置於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時複置,省去校尉而稱司隸。東漢時複稱司隸校尉。

  司隸校尉秩為二千石,東漢時改為比二千石。屬官有從事、假佐等。又率領有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隸所組成的武裝隊伍,司隸校尉因此而得名。

  漢武帝劉徹為瞭加強京城的治安而置司隸校尉。初置時能持節,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權劾奏公卿貴戚。元帝時諸葛豐曾案劾貴幸的的外戚許章,成帝時王尊則劾奏丞相匡衡和禦史大夫張譚。司隸校尉除監督朝中百官外,還負責督察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和河東、河南、河內、弘農七郡的京師地區,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隸校尉獲得更大的權勢,朝會時和尚書令、禦史中丞一起都有專席,當時有“三獨坐”之稱。東漢時司隸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為百僚所畏憚。司隸校尉對京師地區的督察也有所加強,京師七郡稱為司隸部,成為十三州之一(見兩漢州部)。

  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一方常借重司隸校尉的力量挫敗對方,如宦官單超等謀誅梁冀,漢桓帝派司隸校尉張彪率兵圍困梁冀住宅,將他殺死。漢末,外戚何進欲誅宦官,以袁紹為此職,並授予他較大權力,後來袁紹果然盡滅宦官。從此,司隸校尉成為政權中樞裡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稱之為“雄職”。曹操在奪取大權後,也領司隸校尉以自重。

  司隸校尉在曹魏、西晉時職務與兩漢基本相同,至東晉罷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