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科學傢蘇頌主持建造的兩件有機械操縱的大型天文儀器。中國遠在漢唐,曾製造利用水力激轉水輪帶動渾象的天文儀器。到宋代,蘇頌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建成水運儀象臺和假天儀各一種。宋代以前的創制,由於文獻不足,原物無存,而蘇頌的創制雖然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卻因著有專書得以傳世。

  水運儀象臺的設計 蘇頌在設計之初,首先是羅致人才,訪問到有機械工程技術的韓公廉,啟奏錄用。並組織天文文研究機關太史局中能勝任的星官和年輕生員,通力合作,從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開始設計,到元祐三年,先後制成小樣,並完成大木作的工程。紹聖元年至三年(1094~1096),撰成《新儀象法要》。該書圖文並茂,有工程圖、星圖等六十三種,從而保存瞭全部做法,同時也反映瞭宋代工藝科學水平。

《新儀象法要》中的水運儀象臺圖

水運儀象臺(模型)

  根據1958年和1962年復原這二種儀器模型的認識:水運儀象臺總體高度為十二米強,臺基正方形,底層前後設門戶;後門內為一組用一人搬轉水車,提水註入漏壺,保持漏壺水的衡定流量,使壺水流嘴註入大樞輪輞上的水戽。在樞輪上和壺架旁裝有一組為近代鐘表中擒縱器的機械,用來控制樞輪,做間歇的運轉,水戽共計三十六個。根據模型(五比一)初步試驗,每二十五秒鐘,落水一戽,一刻鐘樞輪轉一周,二十四小時,轉九十六周。底層前門內(南向)裝有多層僅具立面的更樓,樓的後面裝有如走馬燈的機輪,用以報時。機輪四圍,分層掛有小木人並裝有箭籌拔子,從鐘樓立面各層門內,可窺見指示時間的小木人所持的時辰牌,樓後並設有活臂小木人,按時擊鐘鼓。臺的中層設渾象一座,在臺的頂層置有渾儀,儀上木屋頂板可以開合,以備觀測全臺的運動,是以底層大樞輪的輪軸,以間歇運轉傳動齒輪、機軸、凸輪、拔子等,帶動機輪、渾象、渾儀、望筒等全臺設備,按時運轉。

  假天儀的創造 據《玉海》卷四《天道儀象》條引《通略》,記蘇頌等當時曾受渾儀小樣的啟發,制成一種表演天體運行的儀器,即今所謂假天儀。它是模仿渾象的球體,在球面上“因星鑿竅”,球面設門,人座球中,自動搬轉球體,任意觀察星宿出沒和中天。這種供表演的儀器,歐洲是在公元1644年由科特爾普制造,贈於俄國彼得大帝。該儀現存列寧格勒陳列館。當代的歐洲科技史學傢,都認為蘇頌等人的創造,是歐洲天文鐘和假天儀的先驅,早於西方數百年。

  蘇頌(1020~1101),泉州南安(今屬福建)人。他和王安石同榜進士登第,為歐陽修所賞識。任館閣校勘九年,博覽秘閣藏書,能記誦默寫。他治學主張“探源綜妙”,“驗之實事”。晚年執朝政七年,回避當時政爭,而潛心天文、格致、本草等學,成為宋代傑出的科學傢之一。封魏公,故稱蘇魏公。有文集《蘇魏公集》傳世。其子蘇象先錄其平日談話,為《丞相魏公譚訓》。

  

參考書目

 王振鐸:《揭開瞭我國“天文鐘”的秘密》,《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9期。

 王振鐸:《中國最早的假天儀》,《文物》196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