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宣慰司的俗稱。明朝貴州彝族土官管轄的行政區之一。初隸四川,永樂十一年(1413)改屬貴州。水西彝族的遠祖源於古代西北氐、羌族的一支,輾轉入今貴州境。蜀漢時,因其首領火濟(或作濟火,彝名妥阿則)助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為“羅甸國王”。以後與歷代封建中央王朝保持聯繫,唐、宋時期被稱為“羅施鬼國”或“羅氏鬼國”。轄境以今貴州烏江上遊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治所在今大方縣城,遂有“水西”之名。元改水西為亦西不薛總管府,以水西首領阿察為總管,開始建立瞭土司制度度。其後人世襲宣撫使職位,成為黔西北以至黔中一帶的最高土官。

  明洪武五年(1372),水西宣撫使靄翠及水東宣撫同知宋蒙故(後賜名欽)入朝襲職,旋列為正副宣慰使,治所移至貴州(今貴陽)。後宋欽死,靄翠年老,分別由欽妻劉淑貞(或作劉贖珠)及翠妻奢香攝職。

  水西歷代土司對外稱宣撫使或宣慰使,是元、明王朝封授的命官,對內則自稱“苴穆”(或作趣幕),其妻稱“乃葉”(一作耐德),是全境最大的奴隸主和最高的統治者。其下設九扯、九縱和十三則溪土舍、土目,形成一套體系嚴密的行政制度,統治著全境的各族人民。全境為十三則溪,每一則溪置一穆濯為祃篤,由苴穆之宗親充任,又以一慕魁鎮之,猶漢代之封國。苴穆在各則溪均設官莊,耕者為官戶;下級官職人員均授以土地,由各族人民耕種,形成奴隸制體系。水西歸明以後,年貢方物與馬匹。地方四千裡,勝兵四十八萬,勢力空前強盛。

  水西土司勢力的強盛,引起明朝地方官吏的猜忌。十六年,明貴州都指揮使馬煜(一作馬曄),欲邀邊功,借故裸撻奢香進行挑釁,準備征伐。奢香以國傢統一安定為重,翌年晉京控告,並願效力開發西鄙,世世保境。明太祖朱元璋乃召回馬煜治罪,封賜奢香。於是她乃率眾開通瞭東自偏橋(今貴州施秉)西達烏撒(今貴州威寧)等地的驛道,立龍場九驛,進一步密切瞭水西與中央王朝的聯系,且使偏僻的黔西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明廷定每歲輸賦三萬石。明末萬歷、天啟、崇禎間,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亂,攻占重慶、遵義,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彥誘挾宣慰使安位響應,攻占畢節、安順、貴陽及雲南沾益(今宣威),殺明貴州巡撫王三善。明王朝調聚川、滇、黔大兵進軍水西,奢崇明、安邦彥戰死,安位因年幼得免,被迫獻水外(鴨池河以東)六目歸降。明遂改貴州宣慰司為水西宣慰司,仍以安位為宣尉使,並規定其不得幹預軍民兩政,安氏轄區和勢力大為縮小。

  清初,水西宣慰使安坤納款請附,並屢助清兵剿滅踞守水西的明軍餘部,對清王朝統一西南起瞭很大作用。不久由於清平西王吳三桂蓄謀擴大勢力,與雲貴總督楊茂勛勾結,誣奏安坤謀反,迫使其起兵反清。吳三桂乘機出兵水西,擒斬安坤。並奏請廢水西宣慰司,改設大定(今大方)、黔西(原水西)、平遠(今織金)、威寧(原烏撒)四府。康熙十二年(1678),吳三桂反,安坤遺腹子聖祖得彝族各部支持,在威寧起兵,助清兵平叛,先後收復大定、黔西、遵義各地,安聖祖得復任水西宣慰使。三十七年聖祖病死,乏嗣襲職,清政府乘機改土歸流,至此,水西土司在黔西北的統治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