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西域城郭王國,唐安西四鎮之一。又稱沙勒(可能源於古代伊朗語šaraka-)、粟特*Suγlaq/*Suγdaq或Suluk(突厥語言為“有水”);又作佉沙,似為伊朗語*Kāša-(英雄)的音譯;全稱為伽師祗離或迦師佶黎,應源於伊朗語 *KaṢigiri(英雄城)。(此即回鶻到來後所用Kāšγār一名的語源,元、明、清三朝分別用漢文寫作可失哈耳、哈實哈兒、喀喀什噶爾等,今稱喀什,維語作Qašgar。)《大唐西域記》記有梵文化的名稱室利訖栗多底,為慔iri-kirtāti的音寫,意為“善行之地”。古代居民屬印歐種,似操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支的某種語言,自9、10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

  疏勒位於塔裡木盆地西部,為絲綢之路南北兩道交接點,又當向西翻越蔥嶺的絲路幹線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北、東南與龜茲、於闐相通,盛時轄境包括今新疆喀什、疏勒、疏附、伽師、英吉沙、嶽普河、阿圖什、烏恰、阿克陶、塔什庫爾幹等縣市。都疏勒城,唐稱迦師城(今地不明)。

  西漢時,有戶一千五百餘,人口一萬八千六百餘,兵兩千人,國力不強。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龜茲王建依仗匈奴的威勢,攻殺疏勒王成,立龜茲左侯兜題為疏勒王。翌年,駐紮於闐的漢司馬班超擒兜題,立成兄子榆勒為王,改名忠。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超率疏勒等國攻姑墨石城。元和元年(公元84),忠反叛,與莎車連兵擊超,並得康居援助。超另立成大為王,用計擒斬忠。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超任西域都護,移駐龜茲境,留西域長史徐幹留守疏勒。安帝初元中(114~120),臣磐(一作槃)被其外甥疏勒王安國流放到貴霜,卻受到貴霜王的喜愛。安國死,無子,臣磐子遺腹立為疏勒王。臣磐因請貴霜派兵護送其回疏勒,廢遺腹而自立。延光四年(125),疏勒曾隨漢西域長史班勇擊破車師後王國。南道大國莎車背叛於闐,歸屬疏勒,勒疏又以漢和貴霜為後援,勢力強大起來,有戶兩萬一千,兵三萬餘人,與龜茲、於闐相抗衡。順帝永建二年(127),臣磐遣使向漢朝進貢,被封為漢大都尉。五年,又遣子入貢。陽嘉元年(132),於闐王放前殺拘彌王興,立於闐王子為拘彌王。敦煌太守徐由遣臣磐率兵兩萬擊破於闐,另立興宗人成國為拘彌王而還。二、三年,又向漢進獻獅子、封牛、寶石、金帶等。靈帝建寧元年(168),臣磐被叔父和德殺死,和德自立為王。三年,漢軍討伐,失敗而歸。

  三國時,疏勒兼並楨中、莎車、竭石、渠沙、西夜、依耐、滿犁、紀(德)若、榆令、捐毒、休脩(循)、琴國等十二國,勢力極盛。西晉封其國王為“晉守侍中大都尉奉晉大侯親晉疏勒王”,與龜茲、於闐、焉耆、鄯善並為西域大國。北魏太延三年(437),遣使向魏進貢。魏也派董琬等出使其國。此後直到魏文成帝末年(462),經常向魏朝貢。5世紀後半葉,隸屬於其西部強國眲噠,勢力衰弱,僅有兵兩千人。6世紀初,重新與中原北魏王朝建立聯系。中葉以後,又被突厥控制,每年向其納貢。隋末唐初,曾遣使向中原王朝進貢,但仍服屬於西突厥,突厥嫁女給疏勒王,建立和親關系。

  高宗顯慶三年(658),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之亂,以疏勒為安西四鎮之一,隸屬安西都護府(見都護府。此後十餘年,西突厥弓月等部聯合由護蜜(瓦罕)進入塔裡木盆地的吐蕃勢力,攻占疏勒,以此為基地,數次侵襲於闐等地,唐雖曾救援,但終於在咸亨元年(670)放棄安西四鎮。四年,蕭嗣業率唐軍攻入疏勒,疏勒、弓月二國王入朝請降。上元年間(674~676),唐恢復四鎮,設疏勒都督府,下轄演渡、達漫、耀建等羈縻州。然而,疏勒位於吐蕃由西向東奪取唐安西領地的必經之路,勢在必爭。儀鳳年間(676~679),吐蕃又攻破疏勒。唐在調露元年(679)一度重立四鎮,但在吐蕃強大的攻勢下,不得不在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再次放棄四鎮。長壽元年(692),唐奪回西域控權,重設四鎮,並派漢兵鎮守,設置屯田,疏勒總有七屯,唐在疏勒的統治得以加強。開元十年(722)、天寶六載(747)、十二載,疏勒的唐鎮守軍曾出擊蔥嶺以西的小勃律、怛羅斯等地,擊敗吐蕃,並給突騎施部以致命打擊。疏勒王室也與唐往來密切,開元十六年,唐玄宗李隆基冊封裴安定為疏勒王。天寶十二載,疏勒首領裴國良來長安,被授予折沖都尉銜。安史之亂後,疏勒民眾和唐軍在國王裴冷冷和唐鎮守使魯陽等的率領下,堅持到德宗貞元四年(788),一度為吐蕃所占領。

  宋以後,疏勒主要處在西遷的突厥族葛邏祿部和以後到來的一部分回鶻部的控制之下。到10世紀下半葉,它們聯合當地其他部眾,共同創立瞭黑汗王朝,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的王國,開始瞭新疆伊斯蘭化的進程。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王朝正式分裂成東西兩汗國。東部汗國都喀什噶爾,領有七河流域、東部費爾幹納和於闐、龜茲等地,喀什噶爾成為當時塔裡木盆地西部政治和文化中心。自1130年,黑汗王朝臣屬於西遼。13世紀初,東黑汗王朝終結。不久,蒙古打敗篡奪西遼政權的屈出律,占有喀什噶爾。以後分別由察合臺後王和準噶爾部統治其地,但塔裡木盆地西部的統治中心已移到葉爾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占領此地後,設參贊大臣一員,總理南疆八城事務。光緒三年(1877)以後,新疆設省,喀什噶爾才重新成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漢末晉初佛教石窟三仙洞 新疆喀什

  疏勒以農牧業為主,種稻、粟、麻、麥,瓜果最盛;有紡織技術,早在5世紀中葉,疏勒錦就遠銷高昌地區。在2世紀貴霜王迦膩色迦大力傳播佛教的時候,疏勒王臣磐從貴霜歸國,佛教似應在此時傳入疏勒。3世紀中葉,鳩摩羅什西行到疏勒,遍覽內外諸經,並從莎車王子改學大乘,可見當時疏勒佛教之盛,為各國僧人聚會之地。唐朝時,疏勒出身的名僧慧琳住長安西明寺,在貞元四年至元和五年間(788~810),參考諸經雜史,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又名《一切經音義》。黑汗王朝時期,喀什噶爾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11世紀曾產生過三部內容豐富的重要著作,即阿卜勒·弗圖赫·阿卜都加法爾·本·侯賽因·阿勒馬伊(Abu'l-Futūḥ'Abd al-Ghāfir b.Ḥusayn al-Al-ma'ī)的阿拉伯文《喀什噶爾史》(al-kādjgharī,已佚);優素福·哈斯·哈基甫(Yūsuf KhāṢṢ Ḥadjib)的長篇詩歌《福樂智慧》(Kut-adghu bilig)和馬合木(Maḥmūd al-Kāshgharī)在巴格達完成的《突厥語辭典》(Dīwān allugāt al-turk)。因近代的盜掘等破壞,疏勒佛教遺跡所剩無幾。伊斯蘭建築以艾提卡爾清真寺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