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傢。字永真,號馭繁。廣東新會人。簡又文少年時代就讀於廣州嶺南學堂,於1910年受洗為基督徒。1914年入美國奧伯林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19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攻宗教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21年以父病輟學返國。1922年任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協會編輯部幹事。1924年受聘為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副教授,結識馮玉祥,旋任馮玉祥創辦的今是學校校長。192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被派往馮玉祥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部工作。曾任山東鹽運使、鐵道部參事、立法法委員。1936年曾創辦頗負盛名的文史刊物《逸經》(半月刊)。1938年在香港與林語堂等創辦《大風》旬刊,至1941年日軍襲港停刊。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倡辦廣東文獻館。1949年去香港定居。1954~1959年受聘為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任滿後為名譽研究員。1964~1965年受聘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研究員。1978年在香港寓所逝世。

  簡又文致力於研究太平天國起義,友人稱之為“太平迷”。雖長期宦海飄浮,終以研究太平天國著名於世,他早期的研究以實地搜訪逸聞、史料、文物並譯述西方資料為主。他前往廣東花縣官祿和廣西桂平金田村實地調查訪問,獲得瞭較豐富的口碑資料和文獻史料,所著《遊洪秀全故鄉所得到的新史料》及《金田之遊》兩文均為史學界所珍視。所譯瑞典牧師韓山文據洪仁玕述辭寫出的《洪秀全之異夢及廣西亂事之始原》(簡又文改題為《太平天國起義記》),使這一重要西文文獻得為中國學者利用。簡又文分別於1935年、1944年出版的《太平天國雜記》、《金田之遊及其它》兩書,大抵都是這類著、譯的結集。他自1939年起立志撰述太平天國全史。1944年出版的《太平軍廣西首義史》即為全史寫作計劃中的第一部。《義史》出版後十八年,《太平天國全史》印行。《全史》共二十九章,敘事起洪秀全傢世出身、革命醞釀準備、金田起義,迄於天京失守、太平天國滅亡、餘部在廣東被消滅。太平一朝之始末和大事,於此得有系統之陳述。他的另一巨著《太平天國典制通考》,共二十篇,分考天號、官職、禮儀、璽印、宮室、科舉、天歷、鄉治、田政、泉幣、食貨、外事、女位、軍紀、宗教等諸端,內容豐富精詳,對太平朝典章制度思想政策之考證研究,允稱賅備,對太平天國宗教的研究,尤較深入。該書與《全史》稱姐妹作,但其史學價值更出《全史》之上。在美國耶魯大學支持下,簡又文綜合《全史》和《典制通考》改寫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史》(The Taiping Revolutionary Movement)一書,1973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在英語世界影響較大。簡又文另有《洪秀全載記》一篇,編入臺灣“國防研究院”主編的《清史》第八冊,系《全史》與《典制通考》兩書之摘要。

  簡又文是首先利用西文資料以研究太平天國的中國學者。他從太平天國時期出版的英文報紙雜志和其他出版物中搜集瞭許多資料,加以翻譯利用,大大開闊瞭史學界對太平天國的認識。惟於中文史料的直接研究利用則稍嫌不足。他反對用階級鬥爭觀點研究太平天國,否認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性質。但他對太平天國極抱同情態度,認為太平天國是民族革命運動,兼有宗教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意義,其目標是要改革一切傳統的舊制度,並認為這樣的大計劃不僅為中國歷史所未見,即在世界歷史中亦占重要而光榮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