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東東北部的一個國名。西漢時期的罽賓在今興都庫什山以南阿富汗境內喀爾佈河流域。古希臘人稱該河為Kophen,罽賓即其音譯。首府循鮮,即古加畢試(Kapisa)城,原為希臘亞歷山大大王所築,稱為“高加索之亞歷山大城”,位於興都庫什山南麓,扼守著巴克特裏亞(大夏)通往喀而爾、喀什米爾和印度的大道的咽喉,是古代中東及印度西北的交通和戰略要地。希臘-大夏王德米特裏南征時佔領罽賓,以阿拉科西亞和錫斯坦兩郡並封第四子阿伽托克勒斯(Agathocles,前185~前前167)為副王,以循鮮為首都。公元前167年,塞琉古王朝安條克四世之婿、將軍歐克拉提德(Eucratides,前167~前158)東征,襲殺德米特裡傢族主要成員,奪取瞭大夏和罽賓。公元前141年,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a lates I,前171~前138)第二次東征大夏,奪取瞭罽賓和犍陀羅(Gandhara),但歐克拉提德的後裔安提埃耳基達斯(Antialtidas,前140~前90)旋於公元前138年收復瞭罽賓和犍陀羅,在今印巴邊境建立瞭希臘人的王朝。公元前124~前114年間,入侵伊朗東部的塞種受安息王密司立對提二世部屬蘇林東征的壓力,沿赫爾曼德河(Helmand)而上進入罽賓,逐走希臘人,建立瞭塞種王朝。

  公元前115年,張騫西使烏孫,派副使至罽賓,漢與罽賓始有往來。漢與罽賓交通的道路是從位於“西域南道”上的皮山西南行,經烏秅和印度河上遊吉爾吉特(Gilgit)一帶的懸度,到達罽賓,路途雖險,但距離較近。從此再西南行,便達烏弋山離。這條道路當時稱“罽賓烏弋山離道”。《漢書·西域傳》罽賓國條中之塞王烏頭勞,即斯巴萊尼斯之封號“國王之弟”的希臘語音譯。斯巴萊尼斯於昭、宣帝時(前86~前49)曾數次剽殺漢使,但漢廷隱忍不發,仍與維持友好關系。斯巴萊尼斯死,子斯巴拉革達瑪斯繼立,遣使朝漢,元帝(前48~前33)派文忠護送其使至循鮮,後斯巴拉革達瑪斯又欲害文忠,“忠覺之,乃與容屈王子陰末赴(即希臘王赫爾毛攸斯,前50~前30)共合謀,攻罽賓、殺其王,立陰末赴為罽賓王”。文忠與陰末赴的交往是漢王朝與希臘遺嗣往來的最早記錄。文忠之後,趙德使罽賓,其副以下七十餘人復被陰末赴所殺,後陰末赴遣使上書謝罪,元帝寬宥之。公元前30年陰末赴死,子繼位,仍朝漢,但約於前20年被塞種所滅。

  塞王斯巴萊尼塞斯、阿澤斯一世、阿澤裡塞斯、阿澤斯二世一傢數代依次統治罽賓,約於公元15年亡於安息人崗多法勒斯(Gondopharnes,公元15~46)。公元45~50年間,陰末赴的親屬貴霜翕侯丘就卻(KujulaKadphisēs,公元20~75)擊敗安息,奪取罽賓,罽賓遂成為貴霜帝國的領土,從此不再是獨立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