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西南夷的一個重要部族。因哀牢任酋長時最盛而得名。該部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以西,即今雲南騰沖、龍陵等縣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臨滄地區一帶。哀牢人早已聚邑而居,農耕,產絲、麻、毛和木棉佈,也出銅、鐵、鉛、錫等礦物和黃金、光珠、琥珀、蚌珠等珍異品。哀牢居地是自蜀通往撣、身毒一路的重要門戶。西漢曾在其地設巂唐(今雲南保山)、不韋(今雲南施甸)兩縣。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西元47),哀牢王賢栗出兵攻鹿茤部落。敗績,於是二十七年遣使詣漢越巂太守,請求內附,漢光武武帝劉秀封賢栗為君長。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設益州西部屬國,管理不韋、巂唐和雲南(今雲南祥雲)、楪榆(今雲南大理)、比蘇(今雲南雲龍、蘭坪)、邪龍(今雲南巍山、漾濞)四縣。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內附,明帝於其地置哀牢(今雲南騰沖、龍陵、德宏州等地)、博南(今雲南永平)兩縣,合益州西部屬國所領六縣為永昌郡;哀牢土著君長被封為哀牢王,在太守轄下統領諸部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哀牢王曾殺死守令,攻陷巂唐、博南等地,但次年即被鎮壓。自漢代起,哀牢人漸遷至瀾滄江以東。蜀漢時,又有數千落被遷至雲南、建寧兩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