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仲勉

  中國歷史學傢。學名銘恕,字仲勉,別名汝懋。廣東順德縣人。1886年9月出生。青年時,入兩廣大學堂(清廣雅書院,後改為兩廣高等學堂),就讀兩年半,考入兩廣遊學預備科(清粵秀書院)。1908年10月入北京高等專門稅務學校,19912年12月畢業。其後在上海江海關及廣東財政廳等處任職員,業餘從事植物名實考訂及中外史地考證。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上海暨南大學秘書兼文書主任,業餘撰著《佛遊天竺記考釋》,於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從而引起史學界註意。1933~1937年在《聖心》、《輔仁學志》、《金陵學報》、《中山大學文史專刊》等雜志發表一批論著,其中尤以《水經註卷一箋校》及《金石證史》等引起一些史學名傢的註目。1937年經陳垣推薦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年7月至1948年6月任該所專任研究員。1948年7月至1961年10月任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擔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選讀》、《兩漢西域學》、《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課程。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1961年10月7日病逝於廣州。

  岑仲勉的傢鄉順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傢李文田的故鄉,故其治學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學派的影響。岑仲勉把《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註》、《登科記考》的作者徐松奉為先驅,因而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和《登科記考訂補》之作。岑仲勉還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學者勞格的影響,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元和姓纂四校記》等都發揚瞭勞格的未竟之業,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過。

  岑仲勉治學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證歷史,清代金石傢的碑跋,多述小學、碑例、書法等專義,岑仲勉則以碑志考證史實,又糾正瞭清金石傢過信石刻、偏責史實的毛病,客觀地論證碑志之價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證史》、《貞石證史》、《續貞石證史》,後收入《金石論叢》,於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校勘考釋之學中,在辨偽方面,《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等文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好評,與《白氏長慶集偽文》、《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一起,對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貢獻。在追錄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為一重要發現。在職官典制考證方面,《翰林學士壁記註補》、《補唐代翰林兩記》是超邁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證方面,《括地志序略新銓》論定孫星衍排列之非。這方面的專著有50~60年代的《隋書求是》、《唐史餘審》、《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唐人行第錄》。《行第錄》為對唐代文學史及傳記學很有裨益的首創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瞭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見。如其中對李德裕、陳子昂、四鎮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還著有《黃河變遷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問題》、《兩周文史論叢》、《墨子城守各篇簡註》。這些專著反映瞭作者對西周以來的歷史乃至黃河歷史的廣泛興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補闕及考證》、《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證》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輯方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岑仲勉自四十歲至七十五歲三十餘年間,全部史學著作約一千萬字,自1912年起發表論文一百八十餘篇,已刊專著十八種,特刊專著二種。